五月水边柳

〔唐代〕崔护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

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

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

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

柳树的根牢牢扎在水岸边,垂下的影子覆盖在清澈浅水之上。

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带着寒意的柳叶像没睡醒的脸还没展开,晴天里更显出柔软的腰肢。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

摇曳在空中的枝条已显沉重,拂过水面时枝条才刚刚舒展开。

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仿佛醉在朦胧的烟景中凝住身形,又似含着愁绪在月下露水中滴落泪水。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

细长的柳丝低垂,让水底的鱼儿误以为有危险而害怕;枝条太弱,生怕路过的鸟儿不小心踩断了它们。

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面对长久的离别,柳树蕴含着多少深情?它饱含春意,任凭离人折下枝条相赠。

注释

(1)涯涘:水边;岸。

(2)泫:水下滴。指泪水、露水等

(3)泫:水下滴。指泪水、露水等。

(4)搴:拔取;采取。

五月水边柳拼音版

yuèshuǐbiānliǔ
jiégēntǐngchuíyǐngqīngqiǎn
shuìliǎnhánwèikāilǎnyāoqínggèngruǎn
yáokōngtiáozhòngshuǐdàifāngzhǎn
zuìyānjǐngníngchóuyuèxuàn
chángkǒngzhīruòqínjīngjiàn
chángbiéduōqínghánchūnrènpānqiān

作品简介

《五月水边柳》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一首咏柳五言排律。全诗十二联紧扣“水边柳”意象,首联“结根涯涘,垂影清浅”奠定临水姿态;中段连用“睡脸”“懒腰”拟人化描写,以“似醉”“如愁”通感手法勾连柳丝与情思;尾联“长别几多情”巧妙化用折柳赠别传统,最终以“含春任攀搴”收束,在柔美意象中暗含生命绽放的哲学。此诗对柳树的形态、神韵、情感象征进行多维度刻画,展现中唐咏物诗“体物浏亮”的典范成就。

创作背景

《五月水边柳》此诗具体创作年份不详,应在崔护进士及第(796年)前后所作。诗人借长安水边柳树寄寓科举士子的复杂心境:“睡脸寒未开”暗合举子待考时的忐忑,“含春任攀搴”隐喻及第后“折桂”的期待。诗中“似醉如愁”的朦胧美境,与作者成名作《题都城南庄》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明媚意象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崔护诗歌中含蓄与明丽并存的多元风格。这种对柳树的极致吟咏,既承接了杜甫“漏泄春光有柳条”的咏物传统,也下启晚唐李商隐“柳映江潭底有情”的象征手法。

作者介绍

崔护(772—846),唐代诗人。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州)人。贞元十二年进士,官至岭南节度使。诗名虽著,然传世之作甚少。其《题都城南庄》一诗脍炙人口,“人面桃花相映红”之句,以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流传千古,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关诗文

五代史宦者传论

〔宋代〕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