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恨辞》是北宋诗人李觏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可说是一篇读书札记。一般人读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都为唐玄宗和杨贵妃抱恨。但这一首七绝,却从另一个角度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贻误国事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既辛辣,又婉转。首句写“蜀道如天”,用“夜”、“雨”二字,更显艰难。二句写泪“沾襟”,用一“倍”字,足见其中的情感。三句写“更有”,四句写“不动心”。第一联与第二联,一是“倍沾襟”,一是“不动心”。形成鲜明的对比。全诗含意深沉,层层递进,而且讽喻之意颇为尖锐,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读长恨辞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作品简介
翻译注释
翻译
到蜀地的道路比上青天还难,何况是在夜间,又不断地下起了雨呢!值此时刻。唐玄宗想起了杨贵妃,眼泪就伴着铃声不断地流下来了。
那时军中死去的并非贵妃一人,死了那么多人,君王却丝毫也没有怜惜他们,更没有为他们而难受过。
注释
(1)蜀道:通往四川的道路。
(2)淫:多。
(3)沾襟:指唐玄宗十分悲痛,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
全文拼音版
读长恨辞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作者介绍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人。世称“盱江先生”。思想家、文学家。倡立“盱江书院”。其学以儒家为宗,关心时政,反对神秘主义,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盱江文集》),代表作《袁州州学记》被誉为“天下古文第三”。其诗亦清新可诵。
相关推荐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三
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
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一
巨猾肆威暴,钦駓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五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
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
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杜诗
所遇不如公,安能读公诗。
所遇既如公,安能读公诗。
古人非今人,今时甚古时。
一读一哽绝,双眼血横披。
公诗化作血,予血化作诗。
不知诗与血,万古湿淋漓。
读韩杜集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读老杜诗集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读书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读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