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氏饥

〔元代〕戴表元

剡民饥,山前山后寻蕨萁。

劚萁所得不满掬,皮肤皴裂十指秃。

皮皴指秃不敢辞,阿翁三日不供糜。

不如抛家去作挽船士,却得家人请官米。

作品简介

《剡民饥》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此诗陈述宋朝浙江剡县大灾造成饥荒情况,前四句饥民没有饭吃只好去挖蕨根,但收获很小;后四句写饥民迫于无奈选择从事危险的纤夫职业来求生存,更衬现出剡民饥贫的苦楚。全诗语言层层推进,平白如话,如同民歌,描写生动细致,使人如直见其人、直闻其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剡民饥》此诗大约是作者于“大德丙午(1306年),归自信州”(《剡源集·自序》)途经剡溪、关岭山一带时所作,反映了当时浙江剡县大灾造成饥荒情况。

翻译注释

翻译

剡县的百姓饥荒,山前山后到处挖掘蕨茎充饥。

挖蕨茎所得都不满掬,皮肤却因用力挖刨而破裂,甚至十指的指甲都秃了。

即使如此,还是不敢因辛劳而放弃,因为家中老父已经三天没有东西可吃了。

不如离家去做官船纤夫,虽然既苦且险,却可以用冒险的代价换来官家之粮。

注释

(1)剡:古县名,汉置剡县,宋改嵊县,在今浙江嵊县南。

(2)蕨萁:蕨茎。蕨,一种羊齿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可食,茎含淀粉,亦可食。萁,茎。

(3)劚:本为农具,此处用作动词刨、挖之意。

(4)皴:原指皮肤受冻裂开,此处指用力挖刨而破裂。

(5)糜:粥。

(6)挽船士:为官府服役的纤夫。

(7)官米:官府供给的粮食。

全文拼音版

shànshì
shànmínshānqiánshānhòuxúnjué
zhúsuǒmǎncūnlièshízhǐ
cūnzhǐgǎnāwēngsāngōng
pāojiāzuòwǎnchuánshìquèjiārénqǐngguān

作者介绍

戴表元(1244—1310),字帅初,又字曾伯,自号划源先生,奉化(今属浙江)人。七岁能文,多出奇语。宋咸淳年间(1265—1274)中进士乙科,官临安教授,以兵乱归剡。元大德八年(1304年),以荐举除信州教授,再调整州,以病辞。学博而肆,以文章名重一时。性好山水,多伤时悯乱之辞。其律诗雅秀力变宋持积习清新近晚唐。有《剡源集》。

相关推荐

在狱咏蝉

〔唐代〕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

〔宋代〕黄庭坚

霜须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酝觞。

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凉。

千林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

别夜不眠听鼠啮,非关春茗搅枯肠。

所居

〔唐代〕李商隐

窗下寻书细,溪边坐石平。

水风醒酒病,霜日曝衣轻。

鸡黍随人设,蒲鱼得地生。

前贤无不谓,容易即遗名。

观月记

〔宋代〕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一轮明月满乾坤

〔明代〕吴承恩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

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小雪后书事

〔唐代〕陆龟蒙

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

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雉眠。

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

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