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叔母杨氏挽词》是宋代文学家苏洵为悼念其从叔母杨氏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情感沉痛,语言质朴,表达了诗人对家族长辈逝世的深切哀悼。首联“老人凋丧悲宗党,寒月凄凉葬旧林”以“寒月”、“旧林”的凄凉意象,奠定了全诗悲怆的基调,点明逝者的离去是整个宗族的悲痛。颔联“白发已知邻里暮,伤怀难尽子孙心”由己及人,既抒发了自己作为白发人的暮年之痛,也体察到子孙后代无尽的哀思。颈联转为对逝者的告慰与赞颂,“几年赠命涵幽壤”言其安享天年,“当有铭文记德音”则承诺以铭文传颂其美德。尾联“千里缄词托哀恨,呜呜引者涕中吟”道出诗人身在他乡,只能以诗文遥寄哀思,在挽歌的呜咽声中泪下沾襟。全诗结构严谨,情真意切,体现了苏洵散文之外深厚的诗歌功力与注重宗族伦理的儒家情怀。
从叔母杨氏挽词
老人凋丧悲宗党,寒月凄凉葬旧林。
白发已知邻里暮,伤怀难尽子孙心。
几年赠命涵幽壤,当有铭文记德音。
千里缄词托哀恨,呜呜引者涕中吟。
作品简介
全文拼音版
从叔母杨氏挽词
老人凋丧悲宗党,寒月凄凉葬旧林。
白发已知邻里暮,伤怀难尽子孙心。
几年赠命涵幽壤,当有铭文记德音。
千里缄词托哀恨,呜呜引者涕中吟。
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苏辙之父,世称"老苏"。其文以政论、史论见长,风格雄健犀利,笔力遒劲,代表作《六国论》《管仲论》等,逻辑严密,议论精辟。嘉祐初年得欧阳修举荐,以文章名动京师。虽科举不顺,但潜心治学,著有《嘉祐集》。其散文创作开创宋代议论文新风貌,与二子并称"三苏",共同奠定蜀学根基,对北宋古文运动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大将军出战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从军行二首·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迳转垂藤间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诗五首·其四
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
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
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
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
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
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
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
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
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
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从军行二首·其一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从驾闾山咏马
桂香尘处减,练影月前空。
定惑由关吏,徒嗟塞上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