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捣衣》是元代书法家、文学家赵孟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捣衣引出诗人的无限思绪,同时点明了时令、环境;颔联承捣衣之声而来,借捣衣风俗在南北方的不同,抒发了自己面对历史的变化而怅然若失、伤感身世的情感;颈联中诗人以王昭君自喻,亦为自身凄悲命运感慨,抒写哀思;尾联写诗人以人生的短暂来抵御悲苦的情绪,体现了其内心深处的痛楚不堪。全诗写得深沉、含蓄,但其情绪又明确、强烈,由写景开始,触发思绪,再转入抒情,自然流畅,情景交融。
闻捣衣
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
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后前。
苜蓿总肥宛腰褭,琵琶曾泣汉婵娟。
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赵孟頫作为宋王朝宗室,在异族统治的元代又出仕任高官,成为元朝廷的显赫人物。这一举动为时人、后人所鄙视,“失节”的罪名无情地加在赵孟頫头上。其实,赵孟頫本人内心也不平静,悔恨、自责的情绪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尤其到了晚年,这种情绪越来越强烈,平日的所见所闻,都能触发他思念旧国的思想感情。《闻捣衣》此诗即是诗人晚年所作,写其听到捣衣声产生的复杂的心绪。
翻译注释
翻译
碧梧上零幂团团,满天秋色无边,点点砧声不断,引来愁思漫漫。
北国风俗还有古时的淳朴,无数南渡的衣冠,已无法比肩当年。
秋风中苜蓿一片,总养育大宛的骏马;一声声琵琶幽怨,昭君泣涕涟涟。
人生转瞬之间已成历史,何必等到将来再觉得惘然。
注释
(1)捣衣: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2)碧梧:绿色的梧桐树。
(3)南渡衣冠:指避战乱而南下的。
(4)苜蓿:野生的草本植物。主要用制干草、青贮饲料或用作牧草。
(5)宛腰褭:指来自大宛国的骏马,即“汗血宝马”。褭,系马的带子。
(6)汉婵娟:指西汉的王昭君,据传说昭君因得罪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汉朝廷许配匈奴单于,远嫁阴山脚下。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赵孟頫的诗
相关推荐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五风十雨亦为褒,薄夜焚香沾御袍。
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
闻黄鹂
倦闻子规嘲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闻邻船吹笛
江空月寒江露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
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闻蛙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知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闻籍田有感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闻虫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秦出天下兵,蹴踏燕赵倾。
黄河饮马竭,赤羽连天明。
太尉杖旄钺,云旗绕彭城。
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
函谷绝飞鸟,武关拥连营。
意在斩巨鳌,何论鲙长鲸。
恨无左车略,多愧鲁连生。
拂剑照严霜,雕戈鬘胡缨。
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
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
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
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金陵遇太守,倒屣相逢迎。
群公咸祖饯,四座罗朝英。
初发临沧观,醉栖征虏亭。
旧国见秋月,长江流寒声。
帝车信回转,河汉复纵横。
孤凤向西海,飞鸿辞北溟。
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