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

〔五代〕契此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作品简介

《插秧歌》是五代时期高僧契此(即布袋和尚)创作的一首禅理诗。此诗以农夫插秧的劳动场景为喻,阐发佛家修行与人生哲理。首句“种福田”双关,既指农耕又喻积德修行;次句“低头见水中天”暗示谦卑中反观自在;第三句以“六根清净”比秧苗成稻,道明心净则果成;末句“后退原来是向前”揭示退让谦逊中蕴含进步之智。全诗语言浅白而禅机深远,将劳动与悟道完美融合,展现禅宗“平常心是道”的宗旨。

翻译注释

翻译

农夫插秧时,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满整片田地,低下头就能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

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影响,才能悟道。正是因为农夫插秧时退后,所以插秧工作才会有进展。

注释

(1)青苗:指稻秧。

(2)福田: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如播种田地可得收获。

(3)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此句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道,比喻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秧苗成长。

(4)后退原来是向前:此句大实话,富含哲理,乃暗喻方便修行之法。

全文拼音版

chāyāng
shǒuniēqīngmiáozhòngtiántóu便biànjiànshuǐzhōngtiān
liùgēnqīngjìngfāngchéngdàohòu退tuìyuánláishìxiàngqián

作者介绍

布袋和尚(生卒年不详),名契此,号长汀子,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现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高僧。世传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这和尚又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在雪窦寺弘法,雪窦山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

相关推荐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

〔宋代〕辛弃疾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陈留市隐

〔宋代〕黄庭坚

市井怀珠玉,往来人未逢。

乘肩娇小女,邂逅此生同。

养性霜刀在,阅人清镜空。

时时能举酒,弹镊送归鸿。

邳州道中

〔清代〕程恩泽

十六年来此重过,石梁全圮水增波。

树如客鬓凋疏早,路似人心坎廪多。

但使耕桑欢畎亩,不劳词赋动关河。

行踪已踏天涯半,岂料羸骖困碾窝。

观插秧

〔宋代〕姜特立

插秧如插针,琐细亦良苦。

分徒一夫积,终亩众力举。

曾不旬日间,绿遍天涯土。

周家重开国,幸勿轻农圃。

插秧歌

〔宋代〕周紫芝

田中水满风凄凄,青秧没垄村路迷。

家家趁水秧稻畦,共唱俚歌声调齐。

树头幽鸟声剥啄,半雨半晴云漠漠。

五白草斑谁敢闲,农夫饷田翁自作。

去年两经群盗来,妇儿垂泣翁更哀。

蚕丛烧尽不成茧,陵陂宿麦无根荄。

今年插秧忧夏旱,旱得雨时兵复乱。

官军捕贼何时平,处处村村闻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