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女图》是明代文学家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题仕女画的小诗。画面上可能是画有一位妃嫔身份的女子,在宫中侍女的搀扶下,从皇宫的花园里,踏着明月下生满苍苔的花径走来,而身旁的小狗向着花丛作叫唤状。诗人根据画面所描绘的情景展开了想象,并表现了独特的感受。全诗用委婉含蓄的笔调,从一个侧面讽刺了宫中生活的荒淫无度,微言婉讽,辞采秀逸,有唐人风韵。
宫女图
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按照《明史》的说法,洪武初,高启与同县人谢徽被举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复命教授诸王”。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御阙楼,擢高启为户部侍郎,“启自陈年少,不敢当重任”。先是,“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此时的高启还如此不识趣,可能当时朱元璋就动了杀念,但他终于忍了下去,并“赐白金放归”。钱谦益在《列朝诗集·高太史启》中引《吴中野史》说,高启所作讽刺之诗为《宫女图》。钱氏还引明太祖《昭示录》及胡美、李善长罪状为证。依钱氏所解,朱元璋灭陈友谅后并收其姬妾,被胡美、李善长子侄所窥觇,有所染指,宫廷之事暧昧,诗意或许为此而发。
对于这桩公案,早有学者提出怀疑。洪武年间的李志光为高启作传时,仅云:“启谢事归里,适魏观守苏,甚礼遇启。启不得已,为其上客,遂连蹇以死。”李志光是高启生前好友,假如高启曾作宫词暗讽后宫并因此遭忌,李志光不可能毫不知情。清人汪端在《明三十家诗选·高启诗评》中云:“虞山谓(启)以《宫女图》诗触太祖怒,假手魏守之狱,因引《昭示录》及豫章侯胡美罪状为证……然按《明史·胡美传》,洪武十七年坐法死,二十三年李善长败,帝手诏条列奸党,言美因长女为贵妃,携其子婿入乱宫禁,事觉,并伏诛。考其时,距青丘亡已十余载,则因诗而死之说,尤为无稽。”清人金檀在《高青丘年谱》中说:“豫章侯事发为洪武十七年,据先生没已几及十载,李氏诸小侯之案,因胡惟庸事败后再为人续告,既而一并发露,事在洪武二十三年,去豫章侯又七八年,安有预知诗之为讽乎?知之将根究之,而豫章父子,韩国诸雏之难免,又岂待十年以后及胡案之发哉。”朱彝尊以为此诗是讽刺元朝最后一个皇帝顺帝的,这也可聊备一说。
翻译注释
翻译
宫中侍女搀扶醉酒的妃嫔踏着生着苍苔的花径,在明月的照耀下正从西园侍宴上回来。
身旁的小狗隔着花丛在吠叫着,这么深的夜里又在这么严的宫禁中有谁会来到宫中呢?
注释
(1)宫女图:仕女画名,画者不详。
(2)女奴:宫中侍女。
(3)宫禁有谁来:宫禁森严,有谁敢来。一说,莫不是有谁来过。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高启的诗
相关推荐
宫词二首·其二
自倚能歌日,先皇掌上怜。
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
宫辞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
宫中题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宫妓
珠箔轻明拂玉墀,披香新殿斗腰支。
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宫槐陌
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
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
宫怨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宫词
长乐宫连上苑春,玉楼金殿艳歌新。
君门一入无由出,唯有宫莺得见人。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七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宫莺娇欲醉,檐燕语还飞。
迟日明歌席,新花艳舞衣。
晚来移彩仗,行乐泥光辉。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
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八
水绿南薰殿,花红北阙楼。
莺歌闻太液,凤吹绕瀛洲。
素女鸣珠佩,天人弄彩球。
今朝风日好,宜入未央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