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子亭记

〔明代〕归有光

震泽之水,蜿蜒东流为吴淞江,二百六十里入海。嘉靖壬寅。予始携吾儿来居江上,二百六十里水道之中也。江至此欲涸,萧然旷野,无辋川之景物,阳羡之山水;独自有屋数十楹,中颇弘邃,山池亦胜,足以避世。予性懒出,双扉昼闭,绿草满庭,最爱吾儿与诸弟游戏穿走长廊之间。儿来时九岁,今十六矣。诸弟少者三岁、六岁、九岁。此余平生之乐事也。

十二月己酉,携家西去。予岁不过三四月居城中,儿从行绝少,至是去而不返。每念初八之日,相随出门,不意足迹随履而没,悲痛之极,以为大怪无此事也。盖吾儿居此七阅寒暑,山池草木,门阶户席之间,无处不见吾儿也。葬在县之东南门,守冢人俞老,薄暮见儿衣绿衣,在享堂中,吾儿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徘徊四望,长天寥廓,极目于云烟杳霭之间,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于是刻石亭中,其词曰:

天地运化,与世而迁。生气日漓,曷如古先。

浑敦梼杌,天以为贤。矬陋乱躄,天以为妍。

跖年必永,回寿必悭。噫嘻吾儿,敢觊其全!

今世有之,玩固宜焉。开昔郗超,殁于贼间。

遗书在笥,其父舍旃。胡为吾儿,愈思愈妍?

爰有贫士,居海之边。重趼来哭,涕泪潺湲。

王公大人,死则无传。吾儿孱弱,何以致然?

人自胞胎,至于百年。何时不死,死者万千。

如彼死者,亦奚足言!有如吾儿,真为可怜。

我庭我庐。我简我编。髧彼两髦,翠眉朱颜。

宛其绿衣,在我之前。朝朝暮暮,岁岁年年。

似耶非耶?悠悠苍天!腊月之初,儿坐合子。

我倚栏杆,池水弥弥。日出山亭,万鸦来止。

竹树交满,枝垂叶披。如是三日,予以为祉。

岂知斯祥,兆儿之死?儿果为神,信不死矣。

是时亭前,有两山茶。影在石池,绿叶朱花。

儿行山径,循水之涯。从容笑言,手撷双葩。

花容照映,烂然云霞。山花尚开,儿已辞家。

一朝化去,果不死耶?

汉有太子,死后八日,周行万里,苏而自述。

倚尼渠余,白壁可质。大风疾雷,俞老战栗。

奔走来告,人棺已失。儿今起矣,宛其在室。

吾朝以望,及日之昳。吾夕以望,及日之出。

西望五湖之清泌,东望大海之荡潏。

寥寥长天,阴云四密。俞老不来,悲风萧瑟。

宇宙之变,日新日茁。岂曰无之,吾匪怪谲。

父子重欢,兹生已毕。于乎天乎,鉴此诚壹!

翻译注释

翻译

太湖之水,曲折地向东流,就是吴淞江,流经二百六十里注入东海。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我开始带儿子孝儿来江边住,就住在这二百六十里的水道边上。江流到这里就快要乾枯了,原野清寂空旷,没有辋川那样的景物,也没有阳羡那样的山水。我自己有数十间屋子,相当宽大深邃,山池也景色怡人,足可以隐居终身。我天性懒得外出,白天大门也紧闭,院子里长满了绿草,我最喜欢看孝儿与弟弟们游戏,穿走于长廊之间。孝儿来这里的时候才九岁,现在已经十六岁了。弟弟们小的有三岁、六岁、就岁。这是我生平中的欢乐之事。

十二月初八那天,我带家眷向西去外家吊丧。我每年不过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住在城里,孝儿很少跟我去,可是这次却一去不能回来了。每次想到初八那天,孝儿跟着我出门,没想到就再也回不来了,我就悲痛到极点了,认为太离奇了,不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孝儿住在这里,经过七个寒暑,在山池、草木,台阶、门户、枕席之间,没有一处看不到孝儿的踪迹!我把孝儿葬在县城的东南门。守墓人俞老,在傍晚时,看到孝儿穿着绿衣,在祭堂里。我儿真的没有死吗?因此我建造了这个思子亭。我在亭子里徘徊四望,长天那么宽广,极目远望那深远的云烟霭气,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看到我儿轻快地从天上回来。于是刻石亭中,其词日:

天地运行变化,随世代而变迁。生命的活气日渐薄弱,哪儿如古代的先人?

像不才的驩兜和鲧,上天却认为贤明。像那些短矮、丑陋、曲手、跛脚的,上天却认为是美丽的。

像跖那样的大盗寿长,而如颜回那般的贤者却命短。唉!对于我儿,我哪儿敢奢望能得到全福!

既然世上有很多贤者短命,孝儿的死也是当然的。听说从前有个郗超,病殁在贼臣桓温那里。

死的时候把为桓温谋反的密件遗留在箱子里,他父亲看了,痛恨他叛国,就不再为他的死而悲伤了。为什么我儿在我心里却越想越好呢?

于是我这个住在海边的穷读书人,走了很远的路,来这里痛哭,涕泪不断地流下来。

许多王公大人,死后都没有传记。我儿衰弱,为什么偏要为文记载呢?

人自出娘胎,最多能活到百岁。哪个时候没有人死呢?死者成千上万。

像那种到衰老才死,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像我儿这样年幼死去,才真是可惜。

在我的庭舍中,在我的书籍里,彷佛有个髮垂至眉、翠眉毛红脸颊的小孩。

穿着绿衣,在我面前,每天每夜,日日年年。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呢?苍天啊!多么令人忧伤啊!十二月初旬时,我儿坐在阁子里。

我倚着栏杆,池水满满,太阳从山亭那边升起,成群的乌鸦来这里栖止。

竹子上、树上都布满了,枝叶被压得下垂。这样一连三天,我以为是祥瑞。

哪知道这是预兆,预兆我儿将死。如果我儿成神,那就真的不死了!

那时亭前,有两棵山茶花。树影倒映在池子里,水里也有绿叶红花。

孝儿有时在山路上走走,有时顺着水边漫步,从容地谈笑着,手里采了两朵花。

花照着脸,脸映着花,灿烂得像云霞。现在山茶花还开着,孝儿已经离开了家。

某一天他羽化登仙,真的没有死吗?

汉国有个太子刘约,死后八天,周行了一万里,又活过来述说经过。

他路过倚尼渠余国,他们给他一方白玉,转赠汉皇帝作为凭信。在大风大雷里,我彷佛看见俞老发抖。

他跑来告诉我说:“人和棺材都不见了!”孝儿现在复活了,好像在屋子里。

我从早上一直望到太阳偏西。我从晚上一直守望到朝阳升起。

西望太湖的清澈流动,东望大海的波涛汹涌。

天空空旷长远,阴云布满。可是俞老没有来,只有狂风悲鸣。

宇宙变化无穷,天天更新,日日生长。哪里能说没有这种事呢,不是我怪诞不稽。

我们父子要想重欢,今生已经不可能了。哎呀!苍天啊!请您明鉴我这颗虔诚的心吧!

注释

全文拼音版

zitíng
zhènzhīshuǐwānyándōngliúwèisōngjiāngèrbǎiliùshíhǎijiājìngrényínshǐxiéérláijiāngshàngèrbǎiliùshíshuǐdàozhīzhōngjiāngzhìxiāoránkuàngwǎngchuānzhījǐngyángxiànzhīshānshuǐyǒushùshíyíngzhōnghóngsuìshānchíshèngshìxìnglǎnchūshuāngfēizhòu绿cǎomǎntíngzuìàiérzhūyóu穿chuānzǒuzhǎnglángzhījiānérláishíjiǔsuìjīnshíliùzhūshǎozhěsānsuìliùsuìjiǔsuìpíngshēngzhīshì
shíèryuèyǒuxiéjiā西suìguòsānyuèchéngzhōngércóngxíngjuéshǎozhìshìérfǎnměiniànchūzhīxiāngsuíchūménsuíérméibēitòngzhīwèiguàishìgàiéryuèhánshǔshānchícǎoménjiēzhījiānchùjiànérzàngzàixiànzhīdōngnánménshǒuzhǒngrénlǎobáojiànér绿zàixiǎngtángzhōngéryīnzuòzizhītíngpáihuáiwàngzhǎngtiānliáokuòyúnyānyǎoǎizhījiāndāngyǒujiànérpiānránláiguīzhěshìshítíngzhōngyuē
tiānyùnhuàshìérqiānshēngxiān
húndūntáotiānwèixiáncuólòuluàntiānwèiyán
zhíniányǒnghuí寿shòuqiānérgǎnquán
jīnshìyǒuzhīwányānkāichāozéijiān
shūzàishězhānwèiéryán
yuányǒupínshìhǎizhībiānzhòngjiǎnláilèichányuán
wánggōngrénchuánércànruòzhìrán
rénbāotāizhìbǎiniánshízhěwànqiān
zhěyányǒuérzhēnwèilián
tíngjiǎnbiāndànliǎngmáocuìméizhūyán
wǎn绿zàizhīqiáncháocháosuìsuìniánnián
shìfēiyōuyōucāngtiānyuèzhīchūérzuòzi
lángānchíshuǐchūshāntíngwànláizhǐ
zhúshùjiāomǎnzhīchuíshìsānwèizhǐ
zhīxiángzhàoérzhīérguǒwèishénxìn
shìshítíngqiányǒuliǎngshāncháyǐngzàishíchí绿zhūhuā
érxíngshānjìngxúnshuǐzhīcóngróngxiàoyánshǒuxiéshuāng
huāróngzhàoyìnglànrányúnxiáshānhuāshàngkāiérjiā
cháohuàguǒ
hànyǒutàizihòuzhōuxíngwànérshù
báizhìfēngléilǎozhàn
bēnzǒuláigàorénguānshīérjīnwǎnzàishì
cháowàngzhīdiéwàngzhīchū
西wàngzhīqīngdōngwànghǎizhīdàng
liáoliáozhǎngtiānyīnyúnlǎoláibēifēngxiāo
zhòuzhībiànxīnzhuóyuēzhīfěiguàijué
zizhònghuānshēngtiānjiànchéng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唐宋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当时文坛"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强调文章应抒写真性情。其散文以平淡自然、情感真挚见长,尤擅描写家庭琐事与亲友情谊,代表作《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语言简洁而感人至深。虽科举坎坷,晚年才中进士,但文学成就卓著,对后世"桐城派"影响深远,被誉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的诗

相关推荐

谏院题名记

〔宋代〕司马光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於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

呜呼!可不惧哉!

袁家渴记

〔唐代〕柳宗元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记九溪十八涧

〔清代〕林纾

过龙井山数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

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东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

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

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春箨始解,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怪石折迭,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即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已亭午矣。

时光绪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达县吴小村、长乐高凤岐、钱塘邵伯䌹。

浣花溪记

〔明代〕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庐山草堂记

〔唐代〕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开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斲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墄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紵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嘎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旁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庐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覶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矜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长老凑,朗,满,晦,坚等凡二十又二人,具斋,施茶果以乐之。因为草堂记。

张益州画像记

〔宋代〕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系之以诗曰:天子在祚,岁在甲午。西人传言,有寇在垣。庭有武臣,谋夫如云。天子曰嘻,命我张公。公来自东,旗纛舒舒。西人聚观,于巷于涂。谓公暨暨,公来于于。公谓西人“安尔室家,无敢或讹。讹言不祥,往即尔常。春而条桑,秋尔涤场。”西人稽首,公我父兄。公在西囿,草木骈骈。公宴其僚,伐鼓渊渊。西人来观,祝公万年。有女娟娟,闺闼闲闲。有童哇哇,亦既能言。昔公未来,期汝弃捐。禾麻芃芃,仓庾崇崇。嗟我妇子,乐此岁丰。公在朝廷,天子股肱。天子曰归,公敢不承?作堂严严,有庑有庭。公像在中,朝服冠缨。西人相告,无敢逸荒。公归京师,公像在堂。

齐州泺源石桥记

〔宋代〕苏辙

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

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

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武昌九曲亭记

〔宋代〕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游东林山水记

〔宋代〕王质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

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翌日,又转北出小桥,并溪东行,又西三四折,及姚君贵聪门。俯门而航,自柳、竹翳密间,循渠而出,又三四曲折,乃得大溪。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奄忽去来。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

隶而从者曰学童,能嘲哳为百鸟音,如行空山深树间,春禽一两声,翛然使人怅而惊也;曰沈庆,能为歌声,回曲宛转,了亮激越,风露助之,其声愈清,凄然使人感而悲也。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

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书巢记

〔宋代〕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鹃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耶?”

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淳熙九年九月三日,甫里陆某务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