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寒气至

〔两汉〕佚名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作品简介

《孟冬寒气至》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抒写的是寒冬长夜里深闺思妇的离愁别恨,表现其坚定不移的爱情。诗先写季节转换、外界风寒,用景物的凄清衬托女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再集中描写她夜不能寐,只好仰观星月,借以打发漫漫长夜的生活场景;然后用她极其珍视游子书信的情节,写出她对远方游子可悯可哀的感情;最后女主人公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既表现了她真挚不变的感情,又展示了她自己可悲的遭遇。全诗以第一人称自诉衷曲的形式展示思妇心理,曲折婉转,意蕴深厚。

创作背景

《孟冬寒气至》此诗是以一位女子思念远方爱人时自述的角度来写的,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并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在汉末那个时代,文人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因此有像《孟冬寒气至》这样反映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之作。

翻译注释

翻译

初冬十月寒气就袭来了,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

心多忧愁就知道夜晚长,抬头看天上星斗罗列。

每月的十五日月亮就圆满,到二十日就已残缺。

有客人从远方到来,带来了你给我的书信一封。

信中前半讲长久地相思,后半讲长时间的离别。

把书信放在衣袖里面,三年后字迹也没有泯灭。

我一心怀抱着衷爱之意,只怕你不知道这一切。

注释

(1)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

(2)惨:残酷,狠毒;或指悲痛,伤心。

(3)栗:冷得发抖,这一词兼指心理和生理上的感受。

(4)列:“裂”的古字,割,分。这里是排列的意思。

(5)三五:农历十五日。

(6)四五:农历二十日。

(7)詹兔:即“蟾兔”,月亮的代称。

(8)遗:给予,馈赠。

(9)书札:引申为书信。札,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

(10)上:指书札的开头。

(11)下:指书札的结尾。

(12)三岁:三年。

(13)灭:消灭,这里是磨灭意思。

(14)区区:犹拳拳,诚恳而坚定的意思。

(15)察:观察、仔细看,这里是明察、知晓的意思。

全文拼音版

mèngdōnghánzhì
mèngdōnghánzhìběifēngcǎn
chóuduōzhīchángyǎngguānzhòngxīngliè
sānmíngyuèmǎnchánquē
cóngyuǎnfāngláiwèishūzhá
shàngyánchángxiāngxiàyánjiǔbié
zhìshū怀huáixiùzhōngsānsuìmiè
xīnbàojūnshíchá

相关推荐

孟子一则

〔先秦〕孟子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门山

〔南北朝〕郦道元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

《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孟母三迁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德传

〔宋代〕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孟子见梁襄王

〔先秦〕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母戒子

〔两汉〕韩婴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愃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

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

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