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上别业

〔唐代〕高适

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

庭鸭喜多雨,邻鸡知暮天。

野人种秋菜,古老开原田。

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

作品简介

《淇上别业》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对淇水岸边农村景物和农人生活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首联二句写静景,颔联二句是动景,颈联二句写村居老农的活动,尾联二句生发希望远离世俗的感慨。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平淡自然,写景疏淡亲切,田园风味十足。

创作背景

《淇上别业》此诗创作时间有不同说法。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认为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秋天。当年高适从长安出来就在靠近淇水的地方建一所别业住了下来,此诗即纪其事。淇水在河南省北部,离高适的故乡洛阳和第二故乡宋中都较远。他为什么建别业于此,无可靠材料说明,恐怕与他的“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的心理有关系。

而李丹《高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根据周勋初《高适年谱》认为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此时高适寓居于淇上乡间,与朋友诗酒赠答。

翻译注释

翻译

依依西山之下,有别业在桑林旁边。

庭院中的鸭子喜欢多雨,邻舍的鸡群知道暮天。

农夫在种秋菜,老人在开原田。

且把世情抛远,我如今聊且听任自然。

注释

(1)淇上:淇河之上,实指淇河之滨。淇水,发源于太行山,古时为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北部。《水经注》引《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沮洳山在今河南省辉县市。

(2)别业:也称别墅,指本宅以外另于他处建造的游息之所。

(3)依依:隐约。

(4)西山:《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此西山即别业附近之“山田”。

(5)野人:田野之民,农人。此为作者自况。菜:《文苑英华》作“果”。

(6)古老:即故老,老年人。古,通“故”。开:《文苑英华》作“看”。

(7)原田:原野上的田地。

(8)世情远:世态炎凉。世情,世俗之情。

(9)自然:任情自适。

全文拼音版

shàngbié
西shānxiàbiésānglínbiān
tíngduōlínzhītiān
rénzhǒngqiūcàilǎokāiyuántián
qiěxiàngshìqíngyuǎnjīnliáorán

作者介绍

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诗雄浑豪放,多写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与岑参并称“高岑”,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等慷慨悲壮,展现盛唐气象。早年潦倒,后从军边塞,官至淮南、剑南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是唐代诗人中仕途最显达者之一。诗风质朴刚健,充满建功立业之志,为边塞诗派杰出代表。

相关推荐

白鹭儿

〔唐代〕刘禹锡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朝天子·小娃琵琶

〔元代〕乔吉

暖烘,醉客,逼匝的芳心动。雏莺声在小帘栊,唤醒花前梦。

指甲纤柔,眉儿轻纵,和相思曲未终。玉葱,翠峰,骄怯琵琶重。

内宴奉诏作

〔宋代〕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当来日大难

〔两汉〕曹植

日苦短,乐有馀,乃置玉罇办东厨。

广情故,心相於。

阖门置酒,和乐欣欣。

游马后来,袁车解轮。

今日同堂,出门异乡。

别易会难,各尽杯觞。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两汉〕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

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

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