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笛歌》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听笛留别的诗作深刻描绘了诗人远谪异地的孤寂愁苦之情,诗以“愁”为核心,交织着望月思乡、离筵别席、凄苦笛声等多重意象,展现了迁客对故土的眷恋、对离别的哀伤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层层递进,情感凄婉动人,令人感同身受。
听笛歌
留别郑协律
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
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
横笛能令孤客愁,渌波淡淡如不流。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静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
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
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
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听笛歌》这首听笛留别的诗作大约是至德三载(758)刘长卿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尉前往贬所途中经长沙时所作。一本将题注五字“留别郑协律”作诗题,郑协律即一位姓郑的协律郎,生平事迹不详。
翻译注释
翻译
老朋友可怜我被贬谪到长沙,于是在水边的沙洲上载酒前来为我送行。
望着天涯明月泪水沾湿了衣裳,这江上又是谁在吹奏那令人断肠的笛声呢?
横声能勾起漂泊他乡的旅人无尽的忧愁,伴随着来回流动的碧波,仿佛连流水静止了。
笛声中商调高亢清亮,羽调凄苦哀怨,映衬着秋日里空寂的江面与江边的枫叶。
静静地聆听着《关山月》的曲调,月色之下的三湘大地,悲鸣的猿声更添几分凄凉。
又吹起了《折杨柳》的曲子,繁密急促的音符,如同千里春色却又伤人至深。
这笛声随风飘散不知最终会落在何方,唯见一曲终了只余下深深的平湖在夜色中静默。
待到明晨与你分别之后,马背上的我将独自踏上旅途,告别的话语足以让青丝变白。
注释
(1)旧游:旧时好友,此指郑协律。
(2)沙头:突出伸入江中的沙滩。
(3)迁客:诗人自称。
(4)渌波:清波。渌,清澈。
(5)淡淡:水来回动荡的样子。
(6)商声寥亮羽声苦:商声、羽声:五声中的两种。官、商、角、徵、羽五声是中国古代划分的五个音级。古人以五音配四时,商为秋声,其音凄切;羽为冬声,其音悲苦。寥亮:声音清彻响亮。
(7)寂历:幽寂冷落。
(8)关山:关隘山川。汉乐府《横吹曲》有《关山月》曲,内容多写征人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别离。
(9)三湘: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名三湘。此泛指今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
(10)杨柳:即《折杨柳》,多表现伤春悲离之情。
(11)激繁音:指乐声激动繁密。
(12)曲尽:乐曲吹奏完。
(13)明发:明天出发。
(14)君:指郑协律。
(15)马上:骑在马上。
(16)一声:指临上路相互告别的话语。
(17)堪白首:极言愁苦,能使人头发尽白。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刘长卿的诗
相关推荐
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听张立本女吟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听郑五愔弹琴
阮籍推名饮,清风满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沈。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听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听弹风入松阕赠杨补阙
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
弦悲与林寂,清景不可度。
寥落幽居心,飕飗青松树。
松风吹草白,溪水寒日暮。
声意去复还,九变待一顾。
空山多雨雪,独立君始悟。
听蕉记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也。
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若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听晓角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听夜泉
细泉深处落,夜久渐闻声。
独起出门听,欲寻当涧行。
还疑隔林远,复畏有风生。
月下长来此,无人亦到明。
听幽兰
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
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