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七言绝句,生动描绘了乡村儿童垂钓的童趣场景。首句"蓬头稚子"的外貌描写与"学垂纶"的天真行为相映成趣;次句"侧坐莓苔"的姿势细节和"草映身"的环境烘托,展现孩童与自然的和谐。后两句通过"遥招手"的肢体语言和"怕鱼惊"的心理描写,将儿童专注又机灵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全诗语言通俗明快,观察细致入微,充满生活气息,是中唐时期描写童趣题材的代表作。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小儿垂钓》此诗创作于贞元、元和年间(785-820年),胡令能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时所作。诗人身为手工匠人(相传为修补铁器为生),长期接触市井生活,善于捕捉平民百姓的生活细节。作品继承了杜甫《百忧集行》等描写儿童题材的传统,但更加突出田园趣味,反映了中唐诗歌向日常生活化、通俗化发展的趋势,对后世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等作品有一定影响。
翻译注释
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
(1)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2)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3)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野草。
(5)苔:苔藓植物。
(6)映:遮映。
(7)借问:向人打听问路。
(8)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9)应:回应,答应,理睬。
全文拼音版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者介绍
胡令能(785—826),唐代诗人,贞元、元和时期人。早年曾为一手工匠,人称“胡钉铰”。后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圃田。其诗传世仅四首,见于《全唐诗》。
相关推荐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古朗月行(节选)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