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毯

〔唐代〕白居易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作品简介

《红线毯》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此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地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全诗形式较自由,长短句协调有致,语言质朴直率,感情激烈直露,记事直截了当,通俗易懂。

创作背景

《红线毯》这是组诗《新乐府五十首》的第二十九首诗。中唐“时政”之弊很多,其一是地方官“每假进奉,广有诛求”(白居易《论裴均进奉银器状》)。“宣州太守”的进奉“红线毯”就是一例。《元和郡县志》卷二八载,宣州“自贞元后,常贡之外,别进五色线毯”。这触发了白居易对“宣州太守”一类昏官的愤怒鞭挞与对“生民病”(《寄唐生》)的同情心,“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手”(《策林》六十九),创作了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费尽了心血和汗水染成的红线比红蓝花还要红,织成的毛毯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披香殿广阔到足有十丈多长,这些红线毯正好与宫殿地面的大小适合而铺满。

红线毯松软的质地简直受不了任何东西来压,而幽幽的芳香、美丽的图案无人爱惜欣赏。

美人们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她们的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随便踏践。

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

都不如这种丝毯柔软暖和,于是宣州岁岁上贡线毯。

宣州太守为表对上位者的尽心竭力,令织工翻新花样、精织勤献。

线毯线厚丝多不好卷送,费就千百劳力担抬入贡。

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知道不知道,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

地不知冷暖,劳苦人民却靠这生存啊,不要再夺走人民赖以织衣保暖的丝去织就地毯了。

注释

(1)红线毯:一种丝织地毯。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

(2)缫丝:将蚕茧抽为丝缕。

(3)拣:挑选。

(4)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

(5)红蓝: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6)红于蓝: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

(7)披香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轻歌曼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披香殿”原为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地轻歌曼舞,这里借指宫廷歌舞之地。

(8)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可,适合。

(9)不胜:承受不起。

(10)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描写丝毯松软,能陷没舞女的鞋袜,即所谓“不胜物”。

(11)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说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这种丝毯好。涩:不柔润。毳(cuì),鸟兽的细毛。

(12)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加样,翻新花样的意思。作者原注:“贞元中,宣州进开样加丝毯。”

(13)线厚:是说丝毯太厚。

(14)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15)一丈毯,千两丝:汪立名本作“一丈毯用千两丝”。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

(16)地衣:即地毯。

全文拼音版

hóng线xiàntǎn
hóng线xiàntǎnjiǎnsāoqīngshuǐzhǔjiǎnliàn线xiànhónglánrǎn
rǎnwéihóng线xiànhónglánzhīzuòxiāng殿diànshàngtǎn
xiāng殿diàn广guǎngshízhànghóng线xiànzhīchéng殿diàn
cǎiróngróngxiāng线xiànruǎnhuāshēng
měirénshàngláiluóxiùxiésuí
tàiyuántǎncuìyìngshǔjǐnhuālěng
tǎnwēnqiěróuniánniánshíyuèláixuānzhōu
xuānchéngtàishǒujiāyàngzhīwèiwéichénnéngjié
bǎitóngdānjìngōngzhōng线xiànhòuduōjuǎn
xuānchéngtàishǒuzhīzhīzhàngtǎnqiānliǎng
zhīhánrényàonuǎnshǎoduórénzuò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诗

相关推荐

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

〔近代〕陈毅

大军突敌围,关山渡若飞。

今朝何处去?昨夜梦未归。

带梦催上马,睡意斗寒风。

军号声凄厉,春月似张弓。

尖兵报有敌,后队转向东。

急行四十里,敌截已扑空。

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

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

红窗月·燕归花谢

〔清代〕纳兰性德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

〔清代〕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豆曲

〔清代〕曹雪芹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红楼梦十二曲·恨无常

〔清代〕曹雪芹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红桥游记

〔清代〕王士祯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