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

〔唐代〕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

(1)云雾:一作“云雾”。

(2)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清,一作“凉”。

(3)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4)流:指移动。

(5)汉家宫阙:指唐朝的宫殿。

(6)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7)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8)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横,度、越过。塞,关塞。

(9)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10)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11)篱:篱笆。

(12)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13)渚:水中小块陆地。

(14)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15)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长安晚秋拼音版

chángānwǎnqiū
yúnqīngshǔliúhànjiāgōngquèdònggāoqiū
cánxīngdiǎnyànhéngsàichángshēngrénlóu
yànbànkāijìnghóngluòjìnzhǔliánchóu
zhèngměiguīkōngdàinánguānxuéchǔqiú

作品简介

《长安晚秋》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所见,写秋风中夜间长安景象,并寄寓着诗人思乡的深远情怀。

这首诗前四句写诗人秋晓远望之所见与感受。颈联写景,烘托出秋日凄清的气氛。末两句写归思,通过“莼鲈之思”和“南冠楚囚”的典故,抒发自己欲归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这首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以秋日典型形象入诗,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创作背景

《长安晚秋》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介绍

赵嘏(806—852),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会昌四年进士,官至渭南尉,世称“赵渭南”。其诗工于七律,清圆熟练,多有警句,如“长笛一声人倚楼”,因得绰号“赵倚楼”。有《渭南诗集》传世。赵嘏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长安遇冯著

〔唐代〕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西长安行

〔魏晋〕傅玄

所思兮何在?乃在西长安。

何用存问妾?香䙞双珠环。

何用重存问?羽爵翠琅玕。

今我兮闻君,更有兮异心。

香亦不可烧,环亦不可沉。

香烧日有歇,环沉日自深。

长安清明

〔唐代〕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长安羁旅行

〔唐代〕孟郊

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

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

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

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

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

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

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长安寒食

〔唐代〕邵谒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