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浩初序

〔唐代〕柳宗元

儒者韩退之与予善,尝病予嗜浮屠言,訾予与浮屠游。近陇西李生础自东都来,退之又寓书罪予,且曰:“见《送元生序》,不斥浮屠。”

浮屠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扬子,扬子之书,于庄、墨、申、韩皆有取焉。浮屠者,反不及庄、墨、申、韩之怪僻险贼耶?曰:“以其夷也。”

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则将友恶来、盗跖,而贱季札、由余乎?非所谓去名求实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

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髡而缁,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

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屠之言以此。与其人游者,未必能通其言也。且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屠游以此。

今浩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山水之乐,有文而文之。又父子咸为其道,以养而居,泊焉而无求,则其贤于为庄、墨、申、韩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其亦远矣。李生础与浩初又善。今之往也,以吾言示之。因此人寓退之,视何如也。

作品简介

《送僧浩初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柳宗元借送僧浩初,反驳韩愈对他的批评。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创作背景

《送僧浩初序》此文云“近陇西李生础自东都来”,韩愈送李础归湖南在元和五年(810),时韩愈为河南县令,则此文当是柳宗元元和五、六年(810、811)间作于永州。宗元又有《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则为柳州时作,非一时。

翻译注释

翻译

儒者韩愈字退之与我交好,他曾经批评我喜欢佛教言论,指责我与僧人来往。最近,陇西李生础从东都洛阳来,带来韩愈的书信,信中他再次指责我的错误,说道:“我见到你写的《送元生序》,你并不排斥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确实有不可被责难的部分,它们常常与《易》《论语》的思想相契合,乐于奉佛,精神上则可以自由无束,故而佛教与孔子的学说的旨归并不是相矛盾,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退之专心追求儒学,其程度未必能比得上扬雄,扬雄所著之书,其思想对庄、墨、申、韩等诸子思想皆有所吸收、包融。佛教思想,难道比庄、墨、申、韩等诸子思想更加的怪僻、阴险、邪恶吗?或者有人说:“它是外来文化。”

如果不相信某些真理就把它以外来的名头加以排斥、责难,那么的话,难道要将中原的恶来、盗跖视为友善,而鄙薄非中原的札、由余吗?这样并非从本质上看问题。我从佛教思想中择取的部分与《易》《论语》的旨趣相合,即使圣人复活,也不能对此加以指责。

退之之所以反对佛教是因为它的表象行为,也就是你说的:“剃发入释门,不婚不育,不劳动却靠别人过活。”

在这方面,即使我也不赞同,然而退之你因厌恨其外表而丢弃其内在合理的内容,是只见璞石的表层而不知璞石中还有美玉的存在。我之所以喜欢佛教言论,正是因为如此。与佛教僧侣来往的人,也不一定要通晓他们的学说。而且出家之僧大多不爱官,不争强好胜,乐于游赏山水而喜欢悠闲、安适。我厌恶世上追名逐利之徒整日为了权力相互倾轧排挤,可是除了这些我又该追求什么呢?我之所以喜欢与僧人往来也就因如此。

如今僧人浩初约束自己的心性,平稳自己的情感,静心读书,精通《易》《论语》,唯独喜欢欣赏山水自然风光,想写成文章时便写下来。而且他们父子都是僧人,通过滋养身心而渐变气质,心境安然而不追逐名利,其德行胜于庄、墨、申、韩等诸子所言,对比那些整日追名逐利,为了权力相互倾轧排挤的人,更要远远胜出。李生础又与浩初你交好,现在你前去见他,把我的话告诉他。让这个人转告退之,你看怎么样呢。

注释

(1)浩初: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云“其弟子玄觉洎怀直、浩初等”,可知浩初为龙安海禅师弟子。

(2)韩退之:韩愈,字退之。

(3)善:友善,有很好的交谊。

(4)病:不满意。

(5)浮屠:梵语“佛陀”的音译,亦作“浮图”,指佛。此指佛教。

(6)訾:指责,批评。

(7)浮图:此指佛教徒,僧人。

(8)游:交往。

(9)陇西:郡名,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

(10)李生础:李础,时为湖南从事,元和五年请告省其父于东都,韩愈有《送李判官正字础归湖南序》,又有《送湖南李正字归》诗。韩愈与李础及其父李仁钧曾同在汴州董晋幕,故韩序有“离十三年”之语。

(11)东都:唐东都洛阳。

(12)寓书:谓托李础带信。此书今不见于韩愈集。

(13)罪余:责备我。

(14)送元生序:指柳宗元所作《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其中有云:“太史公没,其后有释氏,固学者之所怪骇舛逆之尤者也。”谓释氏也可佐世,故遭韩愈的批评。

(15)诚:确实。

(16)易:即《周易》,卜筮之书。相传为周文王、周公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17)论语:亦为儒家经典,为孔子弟子及后学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

(18)乐:喜欢。

(19)性情:佛教词语。性指人内在的不可改变的本质,情则指后天所生的各种感情。

(20)奭然:消释貌。谓解释得透彻。《庄子·秋水》:“奭然四解。”

(21)扬子: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哲学家。推崇孔子,主张一切言论应以五经为准则。

(22)庄:庄子,名周,战国时人。其思想见《庄子》,主张适情任性、自由无为,对儒家的仁义之说多有批评。

(23)墨:墨子,名翟,战国初期人。其思想见《墨子》,主兼爱、非攻、尚同,反对儒家“爱有差等”之说。

(24)申:申不害,战国时人。著有《申子》,今存辑本。尊刑名之学,为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尤重视“术”的作用。“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

(25)韩:韩非,战国时人,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见《韩非子》,主张集权力于君主,以法律治国,法、术、势相结合。

(26)取焉:有所汲取,有所采纳。扬雄《法言·问道》:“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扬雄的思想比较驳杂,后世道学家多谓其言论“蔓衍而无断,优柔而不决”,故柳宗元说他于庄、墨、申、韩皆有所取。

(27)怪僻险贼:怪僻险恶而具有破坏性。

(28)以其夷也:因为它(指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夷,旧指华夏以外的各族及各国。佛教由天竺传入中国,故云。

(29)果:竟然。

(30)道:指佛教的学说、教义。

(31)斥焉以夷:因为是外来的而排斥它(佛教)。焉,代词,代指佛教。

(32)恶来:商纣王的臣子,多作恶。《史记·殷本纪》:“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

(33)司马贞索隐:“秦之祖蜚廉子。”

(34)盗跖: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盗。《庄子·盗跖》:“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

(35)贱:意为蔑视,看不起。

(36)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少子。寿梦欲传以王位,辞不受。封以延陵,又称延陵季子。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37)由余:戎人,使秦,向秦穆公言治国之策。戎王淫乐,不听由余之谏,由余归秦,秦拜为上卿,并国十二,辟地千里,遂称霸西戎。见《韩诗外传》卷九。

(38)去名求实:抛开名称而讲求实际。

(39)罪:怪罪,指斥。

(40)迹:指表面的东西,外在的表现。

(41)髡:剃光头发。

(42)缁:黑色。僧人穿黑色衣服。

(43)无夫妇父子:指僧人不婚娶,出家为僧,不拜父母。

(44)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指不从事耕田养蚕等劳动而依靠别人养活。

(45)忿:忿恨,不满。

(46)遗:抛弃,丢失。

(47)中:指佛教教义的内涵。

(48)韫玉:石中包藏的玉。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晖。”

(49)未必能通其言也:未必在思想上能够理解他们的教义。

(50)为其道:指信奉佛教。

(51)嗜闲安:爱好安逸清静。

(52)病:厌恶,不满。

(53)逐逐:互相追逐竞争。《周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54)印组:代指权力。印,官印。权力的象征。组,系印的丝带。

(55)为务:做为主要事情。

(56)相轧:互相倾轧,互相排挤。

(57)则舍是:是,指韩愈所指责的“与浮图游”。

(58)焉从:何从,与谁交往。

(59)有文而文之:有文才,能写文章。

(60)父子:指浩初与其儿子。刘禹锡《海阳湖别浩初师并引》亦称其“婴冠带,豢妻子”,则浩初为僧人而娶妻生子者。

(61)养:供养。指供养妻子。

(62)泊:淡泊。

(63)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指那些在官场上争权夺利的人。

(64)以吾言示之:之,指李础。

(65)因:借。

(66)北人:到北方去的人。

(67)寓:寄。

全文拼音版

sòngsēnghàochū
zhěhán退tuìzhīshànchángbìngshìyányóujìnlǒng西shēngchǔdōngdōulái退tuìzhīyòushūzuìqiěyuējiànsòngyuánshēngchì
chéngyǒuchìzhěwǎngwǎnglùnchéngzhīxìngqíngshìránkǒngzidào退tuìzhīhǎowèinéngguòyángziyángzizhīshūzhuāngshēnhánjiēyǒuyānzhěfǎnzhuāngshēnhánzhīguàixiǎnzéiyuē
guǒxìndàoérchìyānjiāngyǒuèláidàozhíérjiànzháyóufēisuǒwèimíngqiúshízhězhīsuǒzhělùnsuīshèngrénshēngérchì
退tuìzhīsuǒzuìzhěyuēkūnérziwèigēngnóngcánsāngérhuórén
ruòshìsuī退tuìzhī忿fènwàiérzhōngshìzhīshíérzhīyùnzhīsuǒshìzhīyánrényóuzhěwèinéngtōngyánqiěfánwèidàozhěàiguānzhēngnéngshānshuǐérshìxiánānzhěwèiduōbìngshìzhīzhúzhúránwéiyìnwèixiāngshěshìyāncóngzhīhǎoyóu
jīnhàochūxiánxìngānqíngshūtōnglùnwéishānshuǐzhīyǒuwénérwénzhīyòuzixiánwèidàoyǎngéryānérqiúxiánwèizhuāngshēnhánzhīyánérzhúzhúránwéiyìnwèixiāngzhěyuǎnshēngchǔhàochūyòushànjīnzhīwǎngyánshìzhīyīnrén退tuìzhīshì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同列“唐宋八大家”。其文峭拔峻洁,寓言、山水游记尤佳,代表作《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揭露时弊,寄寓孤愤。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永州、柳州,故又称“柳柳州”。诗亦清峻,与刘禹锡并称“刘柳”。其哲学著作《天说》等体现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柳宗元的诗

相关推荐

赠黎安二生序

〔宋代〕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

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荔枝图序

〔唐代〕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送僧浩初序

〔唐代〕柳宗元

儒者韩退之与予善,尝病予嗜浮屠言,訾予与浮屠游。近陇西李生础自东都来,退之又寓书罪予,且曰:“见《送元生序》,不斥浮屠。”

浮屠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扬子,扬子之书,于庄、墨、申、韩皆有取焉。浮屠者,反不及庄、墨、申、韩之怪僻险贼耶?曰:“以其夷也。”

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则将友恶来、盗跖,而贱季札、由余乎?非所谓去名求实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

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髡而缁,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

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屠之言以此。与其人游者,未必能通其言也。且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屠游以此。

今浩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山水之乐,有文而文之。又父子咸为其道,以养而居,泊焉而无求,则其贤于为庄、墨、申、韩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其亦远矣。李生础与浩初又善。今之往也,以吾言示之。因此人寓退之,视何如也。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唐代〕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送孟东野序

〔唐代〕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昚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鸣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词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

〔唐代〕张说

臣闻七声无主,律吕综基和;五彩无章,黼黻交其丽。是知气有一郁,非巧辞莫之通;形有万变,非工文莫之写:先王以是经天地,究人神,阐寂寞,鉴幽昧,文之辞义大矣哉!上官昭容者,故中书侍郎仪之孙也。明淑挺生,才华绝代,敏识聪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咸同宿构。初沛国夫人之方娠也,梦巨人俾之大秤,曰:“以是秤量天下。”既而昭容生。弥月,夫人弄之曰:“秤量天下,岂在子乎?”孩遂哑哑应之曰:“是。”生而能言,盖为灵也。越在襁褓,入于掖庭,天实启之,故毁家而资国;运将兴也,故成德而受任。

自则天久视之后,中宗景龙之际,十数年间,六合清谧,内峻图书之府,外辟修文之馆。搜英猎俊,野无遗才,右职以精学为先,大臣以无文为耻。每豫游宫观,行幸河山,白云起而帝歌,翠华飞而臣赋,雅颂之盛,与三代同风,岂惟圣后之好文,亦云奥主之协赞者也。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空閤昭宫,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嫔,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迹秘九天之上,身没重泉之下,嘉猷令范,代罕得闻,庶姬后学,呜呼何仰!然则大君据四海之图,悬百灵之命,喜则九围挟纩,怒则千里流血,静则黔黎乂安,动则苍罢弊。入耳之语,谅其难乎:贵而势大者疑,贱而礼绝者隔,近而言轻者忽,远而意忠者忤。惟窈窕柔曼,诱掖善心,忘味九德之衢,倾情六艺之圃,故登昆巡海之意寝,翦胡刈越之威息,璿台珍服之态消,从禽嗜乐之端废。独使温柔之教,渐于生人,风雅之声,流于来叶。非夫元黄毓粹,贞明助思,众妙扶识,群灵挟志,诞异人之宝,授兴王之瑞,其孰能臻斯懿乎?镇国太平公主,道高帝妹。才重天人,昔嚐共游东壁,同宴北诸,倏来忽往,物在人亡。悯雕琯之残言,悲素扇之空曲,上闻天子,求椒掖之故事;有命史臣,叙兰台之新集。凡若干卷,列之如左。

送江陵薛侯入觐序

〔明代〕袁宏道

当薛侯之初令也,珰而虎者,张甚。郡邑之良,泣而就逮。侯少年甫任事,人皆为侯危。侯笑曰:“不然。此蒙庄氏所谓养虎者也。猝饥则噬人,而猝饱必且负嵎。吾饥之使不至怒;而饱之使不至骄,政在我矣。”已而果就约。至他郡邑,暴横甚,荆则招之亦不至。

而是时适有播酋之变。部使者檄下如雨,计亩而诛,计丁而夫。耕者哭于田,驿者哭于邮。而荆之去川也迩。沮水之馀,被江而下,惴惴若不能一日处。侯谕父老曰:“是釜中鱼,何能为?”戒一切勿嚣。且曰,“奈何以一小逆疲吾赤子!”诸徵调皆缓其议,未几果平。

余时方使还,闻之叹曰:“今天下为大小吏者皆若此,无忧太平矣。”小民无识,见一二官吏与珰相持而击,则群然誉。故激之名张,而调之功隐。吾务其张而不顾其害,此犹借锋以割耳。自古国家之祸,造于小人,而成于贪功幸名之君子者,十常八九。故自楚、蜀造祸以来,识者之忧,有深于珰与夷者。辟如病人,冀病之速去也,而纯用攻伐之剂,其人不死于病而死于攻。今观侯之治荆,激之耶,抑调之耶?吏侯一日而秉政,其不以贪功幸名之药毒天下也审矣。

侯为人丰颐广额,一见知其巨材。今年秋以试事分校省闱,首取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元善才识卓绝,其为文骨胜其肌,根极幽彻,非具眼如侯,未有能赏识其俊者。余弟质直温文,其文如其人,能不为师门之辱者。以此二士度一房,奚啻得五?侯可谓神于相士者也。侯之徽政,不可枚举。略述其大者如此。汉庭第治行,讵有能出侯上者?侯行矣。

呜呼。使逆珰时不为激而为调,宁至决裂乎?谁谓文人无奇识,不能烛几于先也。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唐代〕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

〔唐代〕柳宗元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也,祸孰大焉;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也,诟孰甚焉!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栝羽之道,圣人以为重。豆卢生,内之有者也,余是以好之,而欲其遂焉。而恒以幼孤羸馁为惧,恤恤焉游诸侯求给乎是,是固所以有乎内者也。然而不克专志于学,饰乎外者未大,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屦,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冲牙之响发焉,煌乎山龙华虫之采列焉,则揖让周旋乎宗庙朝廷斯可也。惜乎余无禄食于世,不克称其欲,成其志,而姑欲其速反也,故诗而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