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腾儿》是唐代诗人李端的一首七言歌行体诗作。此诗以精湛的白描手法,生动再现了西域胡腾舞者的飒爽舞姿与服饰特征。"肌肤如玉鼻如锥"的异域相貌刻画,"拈襟摆袖"、"反手叉腰"的舞蹈动作描写,构成极具动态美的艺术画面。结尾"故乡路断"的突然转折,将欢快的舞姿与安西陷落的历史悲剧并置,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全诗既展现了唐代乐舞艺术的繁荣,又暗含对西域失守的深沉感慨,堪称中唐边塞诗中的独特佳作。
胡腾儿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胡腾儿》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约8世纪中叶),当时吐蕃趁机侵占河西走廊,西域与中原联系中断。胡腾舞本是西域石国(今塔什干)舞蹈,经凉州传入中原。诗中"安西旧牧收泪看"一句,暗指西域都护府官员流落长安的史实。李端通过描绘流落中原的胡人舞者,既记录唐代多元文化交融的盛况,又寄托对国土沦丧的忧思。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深刻反映了中唐文人面对帝国衰落时的复杂心态。
翻译注释
翻译
这个胡腾舞者本是凉州人,肌肤光滑如玉鼻子尖如锥。
桐布舞衣前后宽边如卷起,绣着葡萄纹的带子一侧垂。
帐前下跪诉不尽乡音苦语,提起衣襟甩长袖将要起舞。
安西旧官员强忍眼泪观看,洛阳词人把歌词抄写赠与。
起舞时眉目灵动脚踏花毡,红妆和者汗流珠帽已飞偏。
醉舞东倒西倾步伐却不乱,双靴飞旋似光圈闪烁灯前。
环行跳跃步步应和着节拍,反手叉腰真好似一弯新月。
直到伴奏的音乐戛然而止,才听到城头画角呜呜如咽。
跳胡腾舞的,跳胡腾舞的,你可知回乡的路已经断绝。
注释
(1)胡腾儿:指的是西北少数民族一位善于歌舞的青年艺人。
(2)胡腾: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
(3)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4)桐布:即桐华布,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
(5)葡萄长带:是说长带上的葡萄图案。
(6)音语:言语。
(7)拾:一作“拈”。
(8)搅:一作“摆”。
(9)安西:指安西都护府。
(10)牧:官名,州长。
(11)洛下:指洛阳城。
(12)与:赠与。
(13)花毡: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工艺品,把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
(14)红汗:妇女的汗。因妇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则与之俱下,其色红,故曰红汗。
(15)交流:交错着流下。
(16)柔弱:指舞步轻柔。
(17)蹴:踏,踩,踢。
(18)应节:符合音乐节拍。
(19)却月:半圆的月亮。
(20)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
(21)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
(22)发:响起。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端的诗
相关推荐
胡歌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胡无人行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胡无人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胡无人,汉道昌。陛下之寿三千霜。
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胡无人
须如猬毛磔,面如紫石棱。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
丈夫报主有如此,笑人白首篷窗灯。
胡旋女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