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直晋昌李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前部分从色、香等方面赞美李花舒展的姿态、浓郁的香味,突出李花的轻盈缥缈、素淡清明,最后回归现实,写明客愁,点醒自寓身世之主旨。全诗运用典故、比兴等手法,描写李花的白、香,表达了诗人对李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子直晋昌李花
吴馆何时熨,秦台几夜熏?
绡轻谁解卷?香异自先闻。
月里谁无姊,云中亦有君。
樽前见飘荡,愁极客襟分。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据《子直晋昌李花》诗题可知,这是一首赠给好友令狐绹的咏物诗。当时令狐绹晋昌坊宅内花园内李花盛开,诗人作此诗咏李花以自寓身世。
翻译注释
翻译
吴馆内西施的罗裙是什么时候熨开的?秦台内熏了几夜的香?
像翻卷的轻绡慢慢舒展开来,清香不同于别的花,自然能让人最先闻到。
月中有嫦娥也有姊妹,云中的云神也有伴侣。
举起酒杯看到李花飘荡,因为分别而愁苦万分。
注释
(1)子直:令狐绹,字子直,令狐楚之子,最终官居宰相。
(2)晋昌:令狐绹在长安的宅第。
(3)李花:落叶乔木,花白色。诗人以李花自喻。
(4)吴馆:春秋吴国阖闾城西砚石山上有馆娃宫,为吴王夫差为宠幸西施而兴建。
(5)卷:卷翻。
(6)姊:嫦娥。
(7)云中:先秦神话中的云神。
(8)樽:盛酒器具。
(9)襟分:即分襟,分袂,别离之意。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商隐的诗
相关推荐
子规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子夜四时歌·绣带合欢结
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
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
子夜歌二首·其二
朝日照绮窗,光风动纨罗。
巧笑蒨两犀,美目扬双蛾。
子初郊墅
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
腊雪已添墙下水,斋钟不散槛前云。
阴移竹柏浓还淡,歌杂渔樵断更闻。
亦拟村南买烟舍,子孙相约事耕耘。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产不毁乡校颂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宣子说,乃轻币。
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子夜警歌二首·其一
镂碗传绿酒,雕炉熏紫烟。
谁知苦寒调,共作白雪弦。
子夜四时歌·自从别欢后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