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应氏二首

〔两汉〕曹植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其二】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作品简介

《送应氏二首》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曹植于建安十六年(211)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时送别应瑒、应璩兄弟所作。第一首,写洛阳遭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第二首写朋友分离时的不舍。全诗语言质朴,无过分的铺采文藻,然其真实的感受和感情溢于言表。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时年二十岁。应氏指应瑒、应璩兄弟,东汉应劭的侄子。应瑒为“建安七子”之一。二人并为曹植的好友。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相继把持朝政,皇帝其实是傀儡。地方军阀势力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形成并强大起来。董卓就是这样一个军阀。当时他任并州牧,驻兵河东,中平元年(189年)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的袁绍等人密召董卓带兵进京(洛阳),以威胁太后、翦除宦官。董卓的兵马尚未到达,何进因密谋泄露被害而死,宦官段圭等挟持少帝和陈留王出京。董卓闻讯赶至,在北邙山劫住少帝和陈留王,于是进兵洛阳,控制了中央政权。之后,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即汉献帝。在初平元年(190年)的春天,关东州郡结成联盟,推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董卓于是预备迁都长安,以避关东诸军。他派兵将洛阳城中富户拘捕,罗织罪名后杀死,将其财产掠夺。在杀死反对他迁走的伍琼等人后,派兵强迫洛阳城中居民迁移后,随即焚烧洛阳城,迁都长安,自已带兵屯留于毕圭苑。从此,就酿成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

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植随其父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在洛阳他见到了当时颇负诗名的应氏兄弟,而应氏兄弟旋将有北方之行,亲交故旧为他们设宴饯行。即将分别之时,曹植颇为恋恋不舍,因作诗送别。《文选》中刘良在这两首诗的题目下注曰:“送应璩、应瑒兄弟。时董卓迁献帝于西京,洛阳被焚烧,故多言荒芜之事。”其实,曹植作此诗时离董卓作乱已历二十余年,因为不断的军阀混战,洛阳根本不得恢复,故而更见荒凉。昔日繁华的京都已经残破不堪,面对荒凉萧条景色,又想到马上要与友人各奔一方。于是他写下了《送应氏二首》。

翻译注释

翻译

【其一】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丛生的荆棘高入了云天。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城郊的野外多么地萧条,千里之内也见不到人烟。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其二】

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

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

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

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

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

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

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

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

注释

(1)顿:塌坏。

(2)畴:田亩。

(3)田:动词,耕种。

(4)清时:太平之时,黄河变清,叫清时。

(5)嘉会:欢会。

(6)终极:穷尽。

(7)嬿婉:欢乐。

(8)我友:指应氏。

(9)之:去、往。

(10)朔方:北方,指邺之冀州。

(11)亲昵:朋友。

(12)河阳:孟津渡,在河南省孟县南。

全文拼音版

sòngyīngshìèrshǒu
dēngběimángbǎnyáowàngluòyángshān
luòyánggōngshìjìnshāofén
yuánqiángjiēdùnjīngshàngcāntiān
jiànjiùlǎodànxīnshàonián
xíngjìnghuāngchóutián
yóujiǔguīshíqiān
zhōngxiāotiáoqiānrényān
niànpíngchángjiénéngyán
èr
qīngshínánjiāhuìcháng
tiānzhōngrénmìngruòzhāoshuāng
yuànzhǎn嬿yànwǎnyǒuzhīshuòfāng
qīnbìngsòngzhìjiǔyáng
zhōngkuìbīnyǐnjìnshāng
àizhìwàngshēnkuìzhōngcháng
shānchuānqiěyuǎnbiéhuìcháng
yuànwéiniǎoshīgāoxiáng

作者介绍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其诗赋辞采华茂,情感深挚,代表作《洛神赋》《七步诗》等展现非凡才情,被誉为“建安之杰”。早年受曹操宠爱,后因曹丕猜忌备受压制。诗以五言为主,开六朝绮丽文风先河,钟嵘《诗品》称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谢灵运有“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之誉,足见其文学地位。

相关推荐

送杨子

〔唐代〕岑参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送凌侍郎还宣州

〔宋代〕晏殊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

送曾巩秀才序

〔宋代〕欧阳修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之才,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

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

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送人归夏口

〔唐代〕贯休

雁雁叶纷纷,行人岂易闻。

千山与万水,何处更逢君?

貌不长如玉,人生祗似云。

倘经三祖寺,一为礼龛坟。

送魏八

〔唐代〕高适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北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