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

〔近代〕叶剑英

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

内行内战资强虏,敌后敌前费运筹。

唱罢凯歌来灞上,集中全力破石头。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作品简介

《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是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叶剑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概写了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夺取抗战和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痛斥了蒋介石残民资敌的罪行,热情赞扬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对毛泽东的远见卓识的深深佩服,同时抒发了诗人一定遵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继续革命、永不休战的壮志豪情。

全诗语言凝练,用典精当。结尾刚劲有力,含义深远。

创作背景

1938年,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精辟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主客观条件,以持久战的战略原则,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明了抗日战争的前途,制定出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军事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论持久战》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经典文献。

1965年9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的时候,叶剑英重读《论持久战》回顾中国革命的战斗历程,激情满怀,写下这首光辉诗篇。

翻译注释

翻译

百万日本侵略军大兵压境,疯狂地入侵中国,中国大片国土沦陷,国家落入危难之中,危急的形势使人忧心如焚。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是内行,这无异于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给日本侵略者帮了大忙,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统一抗战,运筹帷幄,指挥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不但击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次进攻,在抗日前线也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为顾全大局,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与周恩来、王若飞等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了面对面的谈判,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中全力,“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举渡过长江攻破南京,宣布了蒋家王朝的覆灭,继而解放了全中国。

重新阅读《论持久战》这篇巨著,深感它蕴涵的深刻思想、谋略,它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意义,永远看不够、学不完、用不完。

注释

(1)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1938年5月为指导抗战而写的军事著作。

(2)倭奴:指日本侵略军。

(3)海陬:海隅,海角。亦泛指沿海地带。陬,角落。杨万里《潮阳海岸望海》诗:“动地惊风起海陬,为人吹散两眉愁。”

(4)神州:中国的别称。战国齐人邹衍创立“九大州”学说,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5)沉陆:即陆沉,比喻国土沦陷。亦指地壳运动或海水上涨所引起的陆地沉降现象。这里指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大片国土。

(6)内行内战:以打内战为内行。意指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卖国行径。抗日战争时,在中国人民中很流行“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嘲笑蒋介石。

(7)资:资助,供给。

(8)强虏:敌虏,强盗,对日本侵略者的蔑称。

(9)运筹:筹划,制定策略。

(10)凯歌:指抗战胜利。

(11)灞上:古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借刘邦驻兵灞上赴“鸿门宴”的典故,比喻毛泽东1945年10月赴重庆谈判。楚汉相争时,汉刘邦的军队曾驻扎此地。公元前206年刘邦首先攻占秦都咸阳,派兵守函谷关,楚项羽闻讯大怒,带领40万大军打进关中,军队驻扎在鸿门(离灞上约40里)。当时刘邦只有10万军队,寡不敌众,只好从灞上到鸿门来拜谒项羽。项羽设“鸿门宴”招待刘邦,想把他杀掉。后来,多亏张良、樊哙等人相救,刘邦才脱险归去。

(12)破石头:指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石头,石头城,在南京市的西北清凉山后,即蒋介石政权所在地方南京。此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吴国孙权在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地势险要,有“石城虎踞”之称。

(13)持久:指《论持久战》。

(14)吴钩:古代吴国所造的一种弯刀, 后泛指锋利的刀剑,这里是把《论持久战》比为指导革命战争的利器。在古典诗词中常用“看吴钩”形容杀敌报国的理想和抱负。

全文拼音版

zhòngmáozhǔlùnchíjiǔzhàn
bǎiwànhǎizōushénzhōuchén使shǐrénchóu
nèixíngnèizhànqiánghòuqiánfèiyùnchóu
chàngkǎiláishàngzhōngquánshítóu
piānchíjiǔzhòngxīnyǎngōukànxiū

相关推荐

重过圣女祠

〔唐代〕李商隐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重有感

〔唐代〕李商隐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宋代〕范成大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重题郑氏东亭

〔唐代〕杜甫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