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之回

〔唐代〕李贺

上之回,大旗喜。悬红云,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庆雷齐堕地,地无惊烟海千里。

作品简介

《上之回》是唐代诗人李贺借用汉乐府《铙歌》曲题所作的一首诗,此诗对乐府旧题赋予了新意,借汉武帝刘彻巡行回中(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歌颂西汉王朝战败匈奴奴隶主的骚扰、巩固国家统一的功绩来歌颂中唐时期对藩镇割据的平叛斗争所取得的胜利,宣传了维护统一的思想,寄托了他对现实的期望。全诗格调明快,笔力雄健,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创作背景

《上之回》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月。元和年间,对藩镇多次用兵,取得了一些胜利。如元和元年平定反叛的刘辟,元和二年剿灭镇海节度使李锜。这些对藩镇战争的胜利、对人民是个鼓舞,使元和年间出现史家所说的“中兴”现象。李贺从这些胜利中受到鼓舞,所以写了这首颂诗。

翻译注释

翻译

皇帝胜利归来,大旗欢舞招展。红旗如云片连片,旗端羽饰随风卷。

宝剑破匣腾空起,恰如蛟龙舞蹁跹。黄帝凯旋蚩尤死,战鼓咚咚声震天。

高天雷声欢庆,祥云笼盖大地。地上无烽烟,海内千里庆胜利。

注释

(1)上之回:系乐府旧题,汉乐府《铙歌》曲之一。此指天子返回京师。

(2)大旗喜: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皇帝的胜利使军旗也欢欣飘扬。

(3)红云:指红色的大旗连成一片,状如云霞。

(4)挞凤尾:指风吹旌旗,翩翩拂击旗端羽毛。凤尾:旗上的羽饰。

(5)剑匣破:据《拾遗记》载,传说上古帝王颛项有把宝剑,常在匣中发出虎啸龙吟般的鸣声。如有敌兵来犯,剑会自动破匣腾空,飞去杀敌。

(6)舞蛟龙:比喻宝剑飞舞的情景。

(7)蚩尤:传说中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首领,曾发动叛乱,后被黄帝擒杀。

(8)逢逢:鼓声。

(9)庆雷:欢声雷动。一作“庆云”。庆云即五色云彩,古人以为祥瑞之气。

(10)堕地:意思是笼罩大地。

(11)地无惊烟海千里:这句谓中国大地战争平息,四海之内处处安宁。惊烟:报警的烽火。海:海内,指全国。

全文拼音版

shàngzhīhuí
shàngzhīhuíxuánhóngyúnfèngwěi
jiànxiájiāolóngchīyóupéngpéng
tiāngāoqìngléiduòjīngyānhǎiqiān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浪漫主义诗人,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诗鬼”。其诗想象奇诡,语言秾丽,善用神话典故,开创“长吉体”,代表作《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充满幻魅色彩。因避父讳不得应进士试,终身落魄,27岁英年早逝。诗中常流露生命短促之悲,风格独树一帜,对晚唐李商隐及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李贺的诗

相关推荐

上三峡

〔唐代〕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牛头寺

〔唐代〕杜甫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

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

何处莺啼切,移时独未休。

上山采蘼芜

〔两汉〕佚名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