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悲秋词。此词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红叶""茱萸""紫菊""新雁"等典型秋意象,构建出浓郁的悲秋氛围。上阕"冉冉秋光"直击时光流逝之痛,"满阶红叶"以视觉冲击强化暮秋之感;下阕"晚烟细雨"的迷蒙与"新雁寒声"的凄厉交织,最终以"愁恨年年"的亘古之叹作结。全词在空间转换(阶前→台榭→庭户→天空)中拓展意境,将节序之悲升华为生命之悲,体现了李煜后期词"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的特质。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雝雝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此词应作于李煜降宋被囚期间(976-978年)。开宝八年(975年)南唐亡国后,李煜在汴京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囚徒生活。词中"重阳""茱萸"等节令物象,触发其对故国习俗的追忆;"愁恨年年"的感慨,与其早期宫廷词中"船上管弦江面绿"的冶游形成残酷对照。此时李煜词风发生根本转变,摒弃了"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的绮艳,代之以"林花谢了春红"的沉痛,本词正是这一转型期的代表作。
翻译注释
翻译
留不住的秋光慢慢在消逝,满阶的红叶落入暮色中。重阳节又要到来了,登临高台和水榭远望,到处遍挂茱萸香坠。
庭院中飘溢着紫菊的香味,烟笼细雨。嗈嗈鸣叫的新雁呜咽着凄寒之声,愁恨年年如此相似。
注释
(1)冉冉:慢慢地、渐渐地,这里形容时光渐渐地流逝。
(2)秋光:秋天的时光。
(3)红叶:枫、槭等树的叶子到秋天都变成了红色,统称红叶。这里指飘落的枯叶。
(4)重阳:节日名。古人以九为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九”或“重阳”。魏晋以后,习俗为这一天登高游宴。
(5)台榭:高台和水榭,也泛指楼台等建筑物。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供观察眺望用。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多为游观之所。
(6)登临处:指登高望远的地方。
(7)朱萸:即茱萸。植物名,香味浓烈,可入药。中国古代有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以去邪辟恶的风俗。
(8)香坠:即香囊。坠:一种从上下挂的装饰品。
(9)笼:笼罩。
(10)雝雝:同“嗈嗈”,鸟的和鸣声。
(11)咽寒声:呜咽的悲声。寒声:战栗、悲凉的声音。
(12)似:一作“侣”。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煜的诗
相关推荐
喜迁莺·真宗幸澶渊
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
缥缈。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
醉蓬莱·夷则商七夕和方南山
望碧天书断,宝枕香留,泪痕盈袖。谁识秋娘,比行云纤瘦。象尺熏炉,翠针金缕,记倚床同绣。月亸琼梳,冰销粉汗,南花熏透。
尽是当时,少年清梦,臂约痕深,帕绡红皱。凭鹊传音,恨语多轻漏。润玉留情,沈郎无奈,向柳阴期候。数曲催阑,双铺深掩,风镮鸣兽。
临江仙·西湖春泛
堤曲朱墙近远,山明碧瓦高低。好风二十四花期。骄骢穿柳去,文艗挟春飞。
箫鼓晴雷殷殷,笑歌香雾霏霏,闲情不受酒禁持。断肠无立处,斜日欲归时。
浪淘沙·写梦
好梦最难留,吹过仙洲。寻思依样到心头。去也无踪寻也惯,一桁红楼。
中有话绸缪,灯火帘钩。是仙是幻是温柔。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醉花阴·春闺
午夜沈沈香薄覆,梦醒春依旧。怕得燕双归,带却愁来,偏向人心授。
一剪东风寒欲逗,渐逼檀眉瘦。也拟醉花阴,腻白夭红,凄雨先僝僽。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河渎神·铜鼓赛神来
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裴回。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离别艣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江城子·极浦烟消水鸟飞
极浦烟消水鸟飞。离筵分首时,送金卮。渡口杨花,狂雪任风吹。日暮天空波浪急,芳草岸,雨如丝。
虞美人·粉融红腻莲房绽
粉融红腻莲房绽,脸动双波慢。小鱼衔玉鬓钗横,石榴裙染象纱轻,转娉婷。
偷期锦浪荷深处,一梦云兼雨。臂留檀印齿痕香,深秋不寐漏初长,尽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