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朝浮江旅思》是唐代诗人韦承庆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即展现出清晨宁静而广阔的自然景象,初升的太阳与悠悠春水相伴,孤舟漂泊其中;颔联写远山树木渺渺,潮平如镜;颈联写岸花且开且落,江鸟在水中沉浮,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旅途中的愁绪。整首诗构成一幅闲淡平远的山水画,见此山水花鸟,自然而然地触动诗人久积在心中的困愁。
凌朝浮江旅思
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
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
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作品简介
翻译注释
翻译
(清朗的)天空升起一轮朝阳,(碧绿的)春水载送着一叶孤舟。
青山渺远,似乎没有树木;江水平淌,好像不动不流。
两岸的春花开而复落,江中的水鸟载沉载浮。
羁旅中远望千里,感伤无限,放声高歌排遣浩茫的愁绪。
注释
(1)太清:一作“天晴”,天空。
(2)没还浮:时而钻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
(3)羁:停留。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韦承庆的诗
相关推荐
凌波仙·吊乔梦符
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百年光景还争甚?
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欲挂坟前剑,重听膝上琴。漫携琴载酒相寻。
凌波仙·吊陈以仁
钱塘人物尽飘零,赖有斯人尚老成。为朝元恐负虚星命。
凤箫寒,鹤梦惊,驾天风直上蓬瀛。芝堂静,蕙帐清,照虚梁落月空明。
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凌波仙·吊周仲彬
丹墀未知玉楼宣,黄土应理白骨冤,羊肠曲折云更变。
料人生亦惘然,叹孤坟落日寒烟。竹下泉声细,梅边月影圆,因思君歌舞十全。
凌波仙·吊沈和甫
五言常写和陶诗,一曲能传冠柳词,半生书法欺颜字。
占风流独我师,是梨园南北分司。当时事,仔细思,细思量不似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