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即事

〔宋代〕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作品简介

《山行即事》是宋代诗人王质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主要描写了一幅夏日间的风雨晴晦图,构思精巧,景美情浓,运用了拟人等手法,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通观全诗,不着一“行”字,但山行途中的经历、见闻和感觉被诗人以轻爽流畅的笔墨描写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诗人有意识地运用新的声调和句法。

翻译注释

翻译

浮云在万里澄碧的晴空上来往飘荡,似乎在把天气的阴晴酝酿。

微雨轻敲着荷叶,发出细碎急促的声响,不一会也洒湿了衣裳;从水面浮萍间飘来的和风吹拂着衣袖,带来一阵清凉。

忽而雨过天晴,喜鹊喳喳喧闹,迎接朝阳;鸥鸟也在风平浪静的水面尽情游翔。

经过风吹雨洗之后,山色更加明净秀丽,它虽然不言不语,却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气爽。

注释

(1)空碧:即“碧空”。

(2)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指沿途有荷花,下的雨不大。

(3)蘋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蔸之末。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

(4)喧:声音大而嘈杂。是说喜鹊对日出的喜悦。

(5)狎:亲热、玩乐的意思。是说水鸥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尽情地玩乐。

(6)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这里指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全文拼音版

shānxíngshì
yúnzàikōngláiwǎngyīnqíng
湿shīpíngfēngchuīxiùqīng
quèshēngxuānchūōuxìngxiápíng
shānyánhuànxǐngsānchéng

作者介绍

王质(1135—1189),字景文,号雪山,兴国军(今湖北省阳新县)人。王质博通经史,文思敏捷,非常有才华。与九江王阮齐名,深受中书舍人张孝祥父子器重;御史中丞汪澈、枢密使张浚、川陕宣谕使虞允文都爱王质之才,曾先后聘其为幕僚。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于家中去世,享年55岁,葬于阳辛牛头山。

王质的诗

相关推荐

山店

〔唐代〕卢纶

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山家

〔元代〕刘因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山市

〔清代〕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山居杂咏

〔清代〕黄宗羲

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