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梅花书赠》是唐代诗人卢僎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以十月早梅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巴蜀与中原气候的差异,抒发了诗人迁谪边地的羁旅之思与故园之念。诗中“年年十月梅花发”以异乡早梅反衬中原飞雪,暗喻身世漂泊;“花情纵似河阳好”化用潘岳河阳栽花的典故,表达虽见美景却难掩客心悲凉。全诗借梅花写年华易逝、红颜白发的沧桑之感,语言婉转深沉,融合地理意象与人生慨叹,在盛唐边塞羁旅诗中别具一格。
十月梅花书赠
君不见巴乡气候与华别,年年十月梅花发。
上苑今应雪作花,宁知此地花为雪。
自从迁播落黔巴,三见江上开新花。
故园风花虚洛汭,穷峡凝云度岁华。
花情纵似河阳好,客心倍伤边候早。
春候飒惊楼上梅,霜威未落江潭草。
江水侵天去不还,楼花覆帘空坐攀。
一向花前看白发,几回梦里忆红颜。
红颜白发云泥改,何异桑田移碧海。
却想华年故国时,唯馀一片空心在。
空心吊影向谁陈,云台仙阁旧游人。
傥知巴树连冬发,应怜南国气长春。
作品简介
翻译注释
翻译
你可知道巴地的气候与中原大不相同,年年十月梅花就已凌寒绽放。
此时长安的皇家园林里该是雪花纷飞如落花,谁能想到这里的梅花竟似雪片般铺陈。
自从被贬谪到黔巴之地,已是第三回见到江畔梅树换新妆。
故乡洛水之畔的繁花美景恍如梦幻,在这穷山峡谷间,唯有凝滞的云雾伴我消磨时光。
虽说这里的花景堪比河阳的桃林盛景,客居之人却因边疆春寒来得太早而倍感心伤。
早春的暖风突然惊醒了楼上的寒梅,江潭边的野草却还未褪去霜冻的锋芒。
江水滔天东流一去不返,楼外的梅花覆盖帘幕,我徒然独坐空自攀望。
一次次在花前看着自己鬓边白发,多少次在梦里追忆少年时的模样。
红颜变白发,如云泥般悬殊,这与沧海桑田的巨变又有何异?
遥想青春年少在故国的时光,如今只剩下一颗空虚的心在漂泊。
这颗空心对着孤影能向谁倾诉,唯有云台仙阁的旧日游踪还在心头萦绕。
倘若你知道巴地的树木连冬天都开花,或许会怜爱这长暖如春的南国风光。
注释
(1)巴乡:指古巴蜀之地。
(2)上苑:皇家的园林。
(3)迁播:迁徙流离。
(4)洛汭:古地域名,亦称什谷,即今河南巩义河洛镇洛口村一带,在孝义镇东155公里处,因洛河至此流入黄河而取名。
(5)凝云:浓云;密云。
(6)岁华:时光,年华。
(7)客心:旅人之情,游子之思。
(8)边候:边地的时令节气。
(9)霜威:寒霜肃杀的威力。
(10)侵天:逼近云天,极言其高。
(11)红颜:年轻人的红润脸色。
(12)云泥:比喻两物相去甚远,差异很大。
(13)桑田:指桑田沧海的相互变化。
(14)吊影:对影自怜。喻孤独寂寞。
(15)傥:倘若,如果。
(16)南国:泛指我国南方。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鏁壁间尘。
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
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
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
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
祗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
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十月二十六日三偈·其三
窗外尘尘事,窗中梦梦身。
既知身是梦,一任事如尘。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十六字令·春望
愁,几片飞花过小楼。
春归否,尚在柳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