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绝句,以惊喜笔调记录高山桃花的反常物候。前两句"人间芳菲尽"与"山寺花始开"形成强烈时空对比;后两句"春归无觅"到"转入此中"的心理转折,将自然现象升华为诗意发现。全诗以"尽-始-无-转"为逻辑线索,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从失望到惊喜的情感跌宕,体现白居易"俗中见奇"的创作特色。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大林寺桃花》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游庐山大林寺所作。诗人借桃花迟开的自然现象(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暗喻"天涯沦落"中不期而遇的精神慰藉。作品开创"山地物候诗"新题材,其科学观察与诗性感悟的结合,直接影响宋代哲理诗的发展,今庐山花径公园立有"白司马花径"石碑纪念。
翻译注释
翻译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1)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2)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3)尽:指花凋谢了。
(4)山寺:指大林寺。
(5)始:才;刚刚。
(6)长恨:常常惋惜。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全文拼音版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