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品简介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绝句,以惊喜笔调记录高山桃花的反常物候。前两句"人间芳菲尽"与"山寺花始开"形成强烈时空对比;后两句"春归无觅"到"转入此中"的心理转折,将自然现象升华为诗意发现。全诗以"尽-始-无-转"为逻辑线索,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从失望到惊喜的情感跌宕,体现白居易"俗中见奇"的创作特色。

创作背景

《大林寺桃花》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游庐山大林寺所作。诗人借桃花迟开的自然现象(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暗喻"天涯沦落"中不期而遇的精神慰藉。作品开创"山地物候诗"新题材,其科学观察与诗性感悟的结合,直接影响宋代哲理诗的发展,今庐山花径公园立有"白司马花径"石碑纪念。

翻译注释

翻译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1)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2)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3)尽:指花凋谢了。

(4)山寺:指大林寺。

(5)始:才;刚刚。

(6)长恨:常常惋惜。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全文拼音版

líntáohuā
rénjiānyuèfāngfēijìnshāntáohuāshǐshèngkāi
chánghènchūnguīchùzhīzhuǎnzhōnglái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