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联极写距离之远与思乡之切,并以儿童渐变乡音来说明客居时间之长。颔联写文长老淡泊功名,所以清谈终日,山岚拂面,唤起乡思一片。颈联进一步对文长老的修养加以赞美,并与自己作一对比。尾联则写自己虽然并未在修养上达到文长老的境界,却愿以诗人终其一生。全诗写得一气贯串,音节抑扬,充满着一种愉悦的法味,读来大有与诗中人同其喜乐的感染效应。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苏轼因反对新法,以太常博士直使馆而通判杭州,于十一月间来到任上。第二年年底,苏轼因事来到秀州,过永乐乡,遂有机会到当地的报本禅院一游。当时报本禅院住持名叫文及,因和苏轼为四川同乡,所以彼此一见如故,谈得很是投机,所以苏轼高兴之下,便乘兴作下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万里之外的故乡山川像是在梦里,久住这里的孩子也已习惯说吴语了。
每当遇见故乡蜀地的老人都要详谈终日,便会回想青翠的峨嵋山高耸在天空。
师父您已达到忘言境界是真正有道行的人,而我除了吟诗作文没有任何作为。
明年我要到天台山采药去,更想把诗句题满浙东的大地。
注释
(1)秀州:今浙江省嘉兴市。
(2)乡僧:苏轼的同乡僧人。
(3)文长老:文及长老,报本禅院的方丈。
(4)万里家山:苏轼是四川人,当时来到万里之外的浙中,所以这样说。
(5)吴音:江浙一带的乡音。
(6)蜀叟:指文及长老。
(7)峨眉:四川峨眉山。苏轼为四川眉山人,所以诗中每每出现“峨眉”的字样,亦表现对家乡风物的眷恋。
(8)忘言:默喻所悟妙意,不必再用语言说明。
(9)天台:浙江省天台山,当时是佛教圣地。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小雅·蓼萧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鞗革冲冲。和鸾雍雍,万福攸同。
馆娃宫怀古
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
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
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
姑苏麋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
端正好·碧云天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风流子·出关见桃花
海风吹瘦骨,单衣冷、四月出榆关。看地尽塞垣,惊沙北走;山侵溟渤,叠障东还。人何在?柳柔摇不定,草短绿应难。一树桃花,向人独笑;颓垣短短,曲水湾湾。
东风知多少?帝城三月暮,芳思都删。不为寻春较远,辜负春阑。念玉容寂寞,更无人处,经他风雨,能几多番?欲附西来驿使,寄与春看。
戏咏江南土风
十月江南未得霜,高林残水下寒塘。
饭香猎户分熊白,酒熟渔家擘蟹黄。
橘摘金苞随驿使,禾舂玉粒送官仓。
踏歌夜结田神社,游女多随陌上郎。
浪淘沙·小绿间长红
小绿间长红,露蕊烟丛。花开花落昔年同。惟恨花前携手处,往事成空。
山远水重重,一笑难逢。已拚长在别离中。霜鬓知他从此去,几度春风。
征辽东歌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逢际会,奉辞遐方。
将扫逋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金陵十二钗正册·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上洛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