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潼关楼

〔唐代〕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作品简介

《题潼关楼》是唐代崔颢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头两句写登楼之原因;中间两联写登楼眺望之所见,从正面写出潼关形势的险要与山河的壮美;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慨。总的来看,此诗笔力雄健,气魄雄伟,境界壮阔。

创作背景

据葛培岭在《崔颢事迹述略》中考证,开元十一年(723年)崔颢到京应试,由于他准备充分,信心充足,所以发而为诗,亦有一种慷慨之气,《题潼关楼》或即作于此行途中。

翻译注释

翻译

赶路恰逢雨后初晴,歇马登上潼关城楼。

群山连绵护卫三辅,潼关大门扼守九州。

平原从关中通陕州,黄河水绕华阴而流。

天色将晚登临高处,群山雾霭触动愁绪。

注释

(1)潼关:旧址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唐代属华阴县。天授二年(691年)在此设关(指行政机构)。地当黄河、渭河、洛水会合之处,陕西、河南、山西三省的要冲。形势险要,为关中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2)霁:雨雪后转晴。

(3)津楼:即潼关楼。因整治黄河,修建水库,潼关县城已搬迁,此楼也不复存在。

(4)三辅:西汉把长安及附近地方划分为三个郡级政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治包括近畿的大片土地,合称“三辅”。后世称关中地区为“三辅”。

(5)扼:扼卡,控制。

(6)九州: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说法不一。《禹贡》九州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后来泛指中国。这句诗是说潼关控制了关中通向关东的要道,就如控制了九州一样。

(7)川:指黄河。

(8)从:向。

(9)陕路:即古陕陌,汉称陕县,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通两京之路。

(10)河:这里指渭河。

(11)华阴:华山之北,并非专指华阴县。

(12)向晚:傍晚。

全文拼音版

tóngguānlóu
xíngféngxiēshàngjīnlóu
shānshìxióngsānguānménèjiǔzhōu
chuāncóngshǎnràohuáyīnliú
xiàngwǎndēnglínchùfēngyānwànchóu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唐代著名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其诗风早年浮艳,后历边塞,转为雄浑。代表作《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之冠,李白曾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现存诗四十余首,明人辑有《崔颢集》。其边塞诗慷慨豪迈,闺怨诗亦清新婉转,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

崔颢的诗

相关推荐

题李愬画像

〔宋代〕释德洪

淮阴北面师广武,其气岂只吞项羽。

君得李佑不肯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羊公德行化悍夫,卧鼓不战良骄吴。

公方沉鸷诸将底,又笑元济无头颅。

雪中行师等儿戏,夜取蔡州藏袖底。

远人信宿犹未知,大类西平击朱泚。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

君看齁橐见丞相,此意与天相始终。

题武关

〔唐代〕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题所居村舍

〔唐代〕杜荀鹤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空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题净眼师房

〔唐代〕王昌龄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

倾人城,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

玉如意,金澡瓶,

朱唇皓齿能诵经,吴音唤字更分明。

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钉。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唐代〕李白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