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背江楼

〔唐代〕温庭筠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作品简介

《更漏子·背江楼》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一说为代言体,写闺中女子的怀远深情;一说是羁旅行役词,为基于个人行旅生活体验的自我抒情之作。全词沿着由夜到晓的时间流程,通过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从景象中透出情感,层次分明,语言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

创作背景

《更漏子·背江楼》此词有“归帆渡”之句,当时飞卿自京口北渡长江归家途中作。会昌元年(841年)春,曾自长安赴吴中旧乡,见《书怀百韵》诗“行役议秦吴”之句及当年春所作《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春尽时在扬州,有所逗留,约深秋时归抵吴中,有《东归有怀》诗可证。会昌二年(842年)春自吴中游越中,约同年秋折返吴中。此词有“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等句,当是会昌三年(843年)暮春自吴中归长安途中所作。

翻译注释

翻译

背倚江边楼阁,面对海上新月,听城头角号声呜咽。长堤在柳的舞姿中轻轻摇动,小岛在暮烟里渐渐隐没,两行雁群纷飞似离别。

在那京口渡头,他的归帆已上路,正是花落春暮的时候。守着燃尽的银烛,看天边渐渐低垂的北斗,听村落一声鸡鸣似把晨曲奏。

注释

(1)角声:号角之声。角,古乐器名。

(2)岛烟昏:谓水中洲岛夜雾朦胧。

(3)京口:今江苏镇江。鄂本、汤本均作“西陵”。

(4)度:雪本作“渡”,误。

(5)玉绳:星名,北斗第五星(玉衡)的北边两星。

全文拼音版

gēnglòu··bèijiānglóu
bèijiānglóulínhǎiyuèchéngshàngjiǎoshēngliǔdòngdǎoyānhūnliǎnghángzhēngyànfēn
jīngkǒuguīfānzhèngshìfāngfēiyínzhújìnshéngshēngcūnluò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晚唐诗人、词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才思敏捷,八叉手而成八韵,故称“温八叉”。其词秾丽绵密,为“花间派”鼻祖,代表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开五代词风;诗亦工丽,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仕途坎坷,因恃才傲物得罪权贵,终身困顿。作品多写闺情闺怨,词藻华美,对宋婉约词影响深远。

温庭筠的诗

相关推荐

更漏子·蕣华浓

〔宋代〕晏殊

蕣华浓,山翠浅。一寸秋波如剪。红日永,绮筵开。暗随仙驭来。

遏云声,回雪袖。占断晓莺春柳。才送目,又颦眉。此情谁得知。

更漏子·玉炉香

〔唐代〕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金雀钗

〔唐代〕温庭筠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更漏子·柳丝长

〔宋代〕晏几道

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

更漏子·柳丝长

〔唐代〕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更漏子·本意

〔清代〕王夫之

斜月横,疏星烱。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更漏子·相见稀

〔唐代〕温庭筠

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澹烟如柳。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绣衾。

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宫树暗,鹊桥横,玉签初报明。

更漏子·雪藏梅

〔宋代〕晏殊

雪藏梅,烟著柳。依约上春时候。初送雁,欲闻莺。绿池波浪生。

探花开,留客醉。忆得去年情味。金盏酒,玉炉香。任他红日长。

更漏子·春夜阑

〔唐代〕牛峤

春夜阑,更漏促,金烬暗挑残烛。惊梦断,锦屏深,两乡明月心。

闺草碧,望归客,还是不知消息。辜负我,悔怜君,告天天不闻。

更漏子·星渐稀

〔唐代〕牛峤

星渐稀,漏频转,何处轮台声怨?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

挑锦字,记情事,惟愿两心相似。收泪语,背灯眠,玉钗横枕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