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连台

〔清代〕屈大均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作品简介

《鲁连台》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明末清初遗民诗的代表作,借历史遗迹抒写孤忠气节。诗中"一笑无秦帝"赞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傲骨,"飘然向海东"慕其高蹈远引,"谁能排大难"追问当代志士,"不屑计奇功"标举精神价值。全诗语言遒劲沉郁,将历史典故与现实困境交织,以"古台空"的苍凉意象,寄托诗人拒仕清朝的遗民立场,展现了岭南诗派"雄直悲凉"的独特风格。

创作背景

《鲁连台》此诗作于康熙五年(1666年),屈大均北游山东期间。时年37岁的诗人登临临淄鲁连台(传为鲁仲连遗迹),借战国义士不尊秦帝的典故,表明抗清复明之志。作品诞生于南明覆灭后六年,其"不屑计奇功"的宣言,既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也反映了遗民群体在政治绝望中的精神坚守,具有浓厚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

翻译注释

翻译

在他一笑之中强秦不得称帝,他飘然而去隐居于大海之东。

谁能像他那样排患解难,功成之后不屑于邀赏请功。

古老的边塞飞过秋天的大雁,高高的鲁连台上万木摇风。

自古以来天下的高人奇士,只是存在于平民百姓之中。

注释

(1)鲁连台:后人为纪念鲁仲连而建的高台,在古聊威东侧,高七丈。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人。

(2)一笑:指鲁仲连一笑,使秦王不能称帝。

(3)无秦帝:使秦不能肆意称帝。

(4)海东:东海。

(5)排大难:史载鲁仲连性格豪爽侠义,常为人排难解忧。

(6)不屑:不愿意,表示轻视。

(7)古戍:古代成守之地。

(8)三秋:深秋,晚秋。农历九月为秋季第三个月,故名。

(9)高台:指鲁连台。

(10)万木:成千上万棵树木。

(11)从来:自古以来。

(12)天下士:指天下有见识有本领的人。

(13)布衣:平民,多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全文拼音版

liántái
xiàoqínpiāoránxiànghǎidōng
shuínéngpáinánxiègōng
shùsānqiūyàngāotáiwànfēng
cóngláitiānxiàshìzhǐzàizhōng

作者介绍

屈大均(1629—1696),初名绍隆,字翁山、介子,号莱圃,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岭南三大家"之首。少逢国变,曾参与抗清活动,后削发为僧,中年还俗。其诗慷慨激昂,多写家国之痛与民族气节,《壬戌清明作》《鲁连台》等作品沉郁苍劲。亦工词与散文,著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广东新语》等。诗风继承楚骚传统,兼具李白之豪与杜甫之沉,在清初诗坛独树一帜,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代表了明遗民文学的最高成就。

屈大均的诗

相关推荐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唐代〕李白

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何不令皋繇拥篲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

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鲁山山行

〔宋代〕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鲁从事清晖阁

〔宋代〕穆修

庾郎真好事,溪阁斩新开。

水石精神出,江山气色来。

疏烟分鹭立,远霭见帆回。

公退资清兴,闲吟倚槛裁。

鲁东门观刈蒲

〔唐代〕李白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唐代〕李白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

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鲁侯养鸟

〔先秦〕庄子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鲁藩烟火

〔明代〕张岱

兖州鲁藩烟火妙天下。烟火必张灯,鲁藩之灯,灯其殿、灯其壁、灯其楹柱、灯其屏、灯其座、灯其宫扇伞盖。诸王公子、宫娥僚属、队舞乐工,尽收为灯中景物。及放烟火,灯中景物又收为烟火中景物。天下之看灯者,看灯灯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

殿前搭木架数层,上放“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礴”。四旁珍珠帘八架,架高二丈许,每一帘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大字。每字高丈许,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塑狮、象、橐驼之属百余头,上骑百蛮,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诸器,器中实“千丈菊”“千丈梨”诸火器,兽足蹑以车轮,腹内藏人。旋转其下,百蛮手中瓶花徐发,雁雁行行,且阵且走。移时,百兽口出火,尻亦出火,纵横践踏。端门内外,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看者耳目攫夺,屡欲狂易,恒内手持之。

昔者有一苏州人,自夸其州中灯事之盛,曰:“苏州此时有烟火,亦无处放,放亦不得上。”众曰:“何也?”曰:“此时天上被烟火挤住,无空隙处耳!”人笑其诞。于鲁府观之,殆不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