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作品简介

《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平日里穿着粗制的丝织品和粗劣布衣,所有学问都在胸中气质高雅光彩夺人。

厌倦了陪伴着老先生过清淡的苦日子,立志要跟随举子们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钱就不去置办那些高头大马,只用眼睛看那目不暇接的“择婿车”。

高中皇榜时就可以向世俗的人夸耀了,诏书上如鸦黑字一定会写着你的大名。

注释

(1)粗缯:粗制的丝织品。

(2)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

(3)裹:这里指经历。

(4)生涯:人生的境遇和其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5)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泛指书籍。这里指才华、学识。

(6)气:指人的外在精神气色。

(7)华:这里指人气质高雅。

(8)老儒:对年老学子的称呼。

(9)瓠叶:瓠的叶子,可作菜用。据载,东汉刘昆有学生五百多人,每年春秋两度祭祀,常常准备好各种礼仪并用木瓠的叶子作祭祀品。瓠,葫芦、冬瓜等的总名。

(10)强:勉强。

(11)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12)踏槐花:旧时考试是在秋天举行,夏季槐花黄的时节正在忙于温书应考,故有“槐花黄,举子忙”的谚语。

(13)囊空不办:语出《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14)寻春马:唐代新科进士有头簪鲜花,骑马踏春的习俗。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即写此事。

(15)择婿车:唐代科举风俗,放榜那天,新科进士要在曲江宴会,公卿门阀之家常常装饰车马,前来选婿。这句暗示董传尚未娶妻。

(16)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17)诏黄:诏书。因诏书是用黄麻纸书写,故称。

(18)字如鸦:常指乱涂或书法拙劣,这里指诏书上写的黑字。语出唐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全文拼音版

dǒngchuánliúbié
zēngguǒshēngyǒushīshūhuá
yànbànlǎopēngqiángsuíhuáihuā
nángkōngbànxúnchūnyǎnluànxíngkàn婿chē
yóukānkuāshìzhàohuángxīn湿shī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宋代〕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和子由踏青

〔宋代〕苏轼

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宋代〕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唐代〕陈子昂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

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

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