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前四句前四句以故作放旷的语调,抒写去国离乡被迫外任的政治失意之慨,同时显示自己不改素志,关切国计民生,不忘讥刺时弊的“顽固”精神。后四句以古人高节赞誉毛、方两位同游者,并写出自己与他们邂逅结伴同游的难得和因此信笔赋诗的豪兴。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其一
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
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清节衣冠后,处士风流水石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这组诗写于熙宁七年(1074年)杭州通判任上,时诗人年三十九。是年苏轼因察看蝗灾,过於潜,八月二十七日与毛、方二人同游西菩提寺,作此二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推不去挤不走在这里已经三年,鱼鸟都嘲笑我愚顽过头。
没有放回江北的都城,老天有意让我把浙西的山水遍游。
毛先生品节清正,是魏代著名尚书毛玠之后。方先生宛如唐朝高人方干,徜徉在水石间多么闲雅风流。
和他们相逢欢笑是这样难得,趁兴写出狂放诗篇不必把字句细究。
注释
(1)推挤:排挤。
(2)顽:愚钝。
(3)江北路:指返回帝京的道路。
(4)看尽:一作“尽看”。
(5)浙西山:浙江西部的山。
(6)清节:高洁的节操。
(7)衣冠:指士大夫。
(8)处士风流水石间:用方干事。晚唐诗人方干,字雄飞,新定(今浙江建德)人。举进士不第,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镜湖以终。人称“官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与姚合、贾岛等诗人酬唱频繁,意气相投。诗风清峭幽迥。
(9)不须删:谓不须增删、修改。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其二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曹取次知。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与进士宋严话别
人之相知须知心,心通道气情转深。
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屩佩剑来相寻。
感君见我开口笑,把臂要我谈王道。
几度微言似惬心,投杯着地推案叫。
此事置之无复言,且须举乐催金船。
人生通塞未可保,莫将闲事索心田。
兴尽忽告去,挑灯夜如何。
弹琴起双舞,拍手聊长歌。
我辈本无流俗态,不教离恨上眉多。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与东吴生相遇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与韩库部会王祠曹宅作
闲门荫堤柳,秋渠含夕清。
微风送荷气,坐客散尘缨。
守默共无吝,抱冲俱寡营。
良时颇高会,琴酌共开情。
与施从事书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友人书(节选)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与欧育等六人饮酒
忽惊春色二分空,且看樽前半丈红。
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
年来齿发老未老,此去江淮东复东。
记取六人相会处,引杯看剑坐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