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先秦〕韩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作品简介

《自相矛盾》是战国思想家韩非的著名寓言,以不足百字的精炼文言揭示逻辑悖论。全文通过盾"莫能陷"与矛"无不陷"的绝对化宣称,暴露二者不可同真的矛盾;"其人弗能应"的结局,生动展现违背排中律的思维困境。该文作为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案例之一,其"矛盾"概念已成为汉语中表述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

创作背景

此篇出自《韩非子·难一》(约前3世纪),是韩非批判儒家"尧舜不可复誉"学说时的论据。故事可能改编自民间笑话,通过"楚人"形象讽刺当时名家学派"离坚白"等诡辩术。今湖北荆州(古楚都)建有"矛盾"主题雕塑,该寓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逻辑思维训练经典案例。

翻译注释

翻译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鬻:卖。

(3)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4)誉:赞誉,夸耀。

(5)曰:说,讲。

(6)吾:我。

(7)利:锋利,锐利。

(8)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

(9)或:有人。

(10)以:使用;用。

(11)子:您,对人的尊称。

(12)何如:怎么样。

(13)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应:回答。

(15)弗能:不能。

(16)之:的。

全文拼音版

xiāngmáodùn
chǔrényǒudùnmáozhězhīyuēdùnzhījiānnéngxiàn
yòumáoyuēmáozhīxiàn
huòyuēzizhīmáoxiànzhīdùn
rénnéngyìngxiànzhīdùnxiànzhīmáotóngshìér

作者介绍

韩非肖像

韩非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贵族,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与李斯同师从荀子。他总结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法家学说,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理论,主张君主专制、严刑峻法,以强化中央集权。其文风犀利,善用寓言(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著作《韩非子》55篇是先秦法家经典。因遭李斯嫉妒,被诬陷死于秦国狱中,但其思想为秦统一后所采用,影响中国两千余年帝制统治。

相关推荐

古人谈读书(三首)

〔先秦〕佚名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少年中国说(节选)

〔近代〕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书戴嵩画牛

〔宋代〕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伯牙鼓琴

〔先秦〕佚名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守株待兔

〔先秦〕韩非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杨氏之子

〔南北朝〕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人之初

〔宋代〕王应麟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学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铁杵成针

〔明代〕郑之珍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