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

〔唐代〕李商隐

当风横去幰,临水卷空帷。

北土秋千罢,南朝祓禊归。

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

莫叹佳期晚,佳期自古稀。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当风横去幰,临水卷空帷。

风掀起车帷匆匆远去,水边帷幔随风卷起空寂。

北土秋千罢,南朝祓禊归。

北方大地上,秋千嬉戏已停歇;南方水乡里,祓禊仪式结束,人们纷纷归来。

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

花儿含羞低垂,柳枝怅然轻摇。

莫叹佳期晚,佳期自古稀。

不必叹息美好的时光来得太迟,佳期本就自古难逢。

注释

(1)幰:车上的帷幔。

(2)帷:围在四周的帐幕。

(3)祓禊:犹祓除。古祭名。源于古代“除恶之祭”。或濯于水滨,或秉火求福。三国魏以前多在三月上巳,魏以后但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

向晚拼音版

xiàngwǎn
dāngfēnghéngxiǎnlínshuǐjuǎnkōngwéi
běiqiūqiānnáncháoguī
huāqíngxiūmàimàiliǔchàngwēiwēi
tànjiāwǎnjiā

作品简介

《向晚》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暮春向晚为时空框架,首联“当风横去幰,临水卷空帷”以飘逝的车帷、空卷的帘幕构建出怅惘的视觉意象;颔联“北土秋千罢,南朝祓禊归”巧妙融合北方游艺与南方民俗,在时空交错中暗藏今昔之慨;颈联“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移情入景,将凋残春色转化为羞怯哀愁的情感符号;尾联“莫叹佳期晚”的劝慰与“佳期自古稀”的洞见,在貌似达观中透出深沉的命运悲凉。全诗意象绵密,对仗精工,展现李商隐诗歌特有的朦胧美与悲剧美。

创作背景

《向晚》此诗创作于大中年间(约公元850-859年),李商隐辗转于桂幕、徐幕期间,人生已入秋境。诗中“北土”“南朝”的地理对举,既反映诗人南北漂泊的仕宦经历,也可能暗喻牛李党争中的立场困境;“祓禊归”指三月上巳节的洗濯仪式,与“秋千罢”共同构成春事阑珊的集体记忆。尾联“佳期稀”的慨叹,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形成互文,既指爱情机缘,更包涵政治遇合的幻灭,是晚唐士人普遍存在的时空焦虑的诗意结晶。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杰出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其诗构思精密,语言瑰丽,善用典故与象征,开创“朦胧诗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代表作《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情感深挚,含蓄隐晦。因卷入“牛李党争”而仕途坎坷,终生潦倒。诗作多抒写个人失意与时代苦闷,七律成就尤高,对宋代西昆体及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李商隐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秋菊

〔唐代〕骆宾王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

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

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

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

东阿道中晚望

〔明代〕袁宏道

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

可怜骊马蹄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

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园冻雀一声啼。

三归台畔古碑没,项羽坟头石马嘶。

菊梦

〔清代〕曹雪芹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齐天乐·赠童瓮天兵后归杭

〔宋代〕詹玉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倚担评花,认旗沽酒,历历行歌奇迹。吹香弄碧,有坡柳风情,逋梅月色。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

当时何限俊侣,甚花天月地,人被云隔。却载苍烟,更招白鹭,一醉修江又别。今回记得。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说。

八声甘州·直青山缺处是孤城

〔近代〕王国维

直青山缺处是孤城,倒悬浸明湖。森千帆影里,参差宫阙,风展旌旟。向晚棹声渐急,萧瑟杂菰蒲。列炬严城去,灯火千衢。

不道繁华如许,又万家爆竹,隔院笙竽。叹沉沉人海,不与慰羁孤。剩终朝襟裾相对,纵委蛇,人已厌狂疏。呼灯且觅朱家去,痛饮屠苏。

〔唐代〕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