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唐代〕温庭筠

刺茎澹荡碧,花片参差红。

吴歌秋水冷,湘庙夜云空。

浓艳香露里,美人清镜中。

南楼未归客,一夕练塘东。

作品简介

《芙蓉》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歌咏浓艳而又凄冷的晚秋池荷,并以荷喻己,寄托自己怀才而不为世用的身世遭遇。全诗以简练而精致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芙蓉花的美丽和诗人对美人的赞颂,使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诗意深邃,平仄和谐,虚实相间,意境优美。

创作背景

诗人咏物,表现为对物的审美观照,乃是心灵与物象沟通的产物。因而咏物之作既要曲尽物象妙处,又不可拘泥于物象,即所谓“不即不离”。这里关键在于捕捉物我感通的契合点。大中十四年(860),温庭筠在襄阳任巡官,不久失意东归。途时,病交侵,修愁殊甚,面对那浓艳而又凄冷的晚秋池诗人似乎从对象中看到了自己,遂发为吟咏。

翻译注释

翻译

长有小刺的花茎随着水波荡漾而摆动,呈现着一片碧绿色,花瓣多姿,红色参差交错。

夜晚的吴歌阵阵传来,秋水一片清冷,湘庙在夜空中的云彩下,空空荡荡。

芙蓉馨香浓郁,飘散四处,花映入水里,倒影婆娑,姿态更显优美,香气也像溶于水中。

在练塘东这里竟然整整地消磨了一个晚上,不觉得时光过得如此之快!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刺茎:带刺的茎。

(3)澹荡:荡漾。

(4)吴歌:吴声歌曲中多有咏唱荷花之作。

(5)湘庙:即湘妃庙。湘妃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均嫁给舜。后舜南巡时死于路上,二女闻讯痛哭前往,眼泪洒在竹子上形成无数斑点,后世斑竹因此而得名。二女痛哭过后投身与湘江,自溺而死。后人为纪念她们而立庙。

(6)浓艳:指荷花。

(7)美人:喻指荷花。

(8)清镜:指澄静的荷塘水。

(9)南楼:为思念故人未归之典。典出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诗云:“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即十五日)夕。圆景早已满,佳人殊未适(来)。”

(10)未归客:作者自称。

(11)练塘:地名,即练湖,在江苏丹阳县西北。

全文拼音版

róng
jīngdàndànghuāpiàncānchàhóng
qiūshuǐlěngxiāngmiàoyúnkōng
nóngyànxiāngměirénqīngjìngzhōng
nánlóuwèiguīliàntángdōng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晚唐诗人、词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才思敏捷,八叉手而成八韵,故称“温八叉”。其词秾丽绵密,为“花间派”鼻祖,代表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开五代词风;诗亦工丽,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仕途坎坷,因恃才傲物得罪权贵,终身困顿。作品多写闺情闺怨,词藻华美,对宋婉约词影响深远。

温庭筠的诗

相关推荐

芙蓉曲

〔元代〕萨都剌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儿将断肠。

绛袍春浅护云暖,翠袖日暮迎风凉。

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

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

芙蓉池作

〔魏晋〕曹丕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

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芙蕖

〔清代〕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