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紫阳寒食

〔宋代〕陈与义

寒食今年,紫阳山下蛮江左。竹篱烟锁。何处求新火。

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愁无那。短歌谁和。风动梨花朵。

原文翻译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寒食今年,紫阳山下蛮江左。竹篱烟锁。何处求新火。

今年的寒食节,我流落在紫阳山这蛮荒之地。即使是应当禁火的寒食节,竹篱也被烟雾笼罩,想要在清明取得新火,也是徘徊无计。

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愁无那。短歌谁和。风动梨花朵。

我听不懂这里的方言,因此担心他们会嫌弃我这漂泊无依的外乡人。这无穷无尽的愁恨,真让人无可奈何。唱一曲短歌,有谁,跟随我的节拍相和,了解我的愁意?无可奈何啊,只见风儿吹得梨花起舞,它是不是在酬答我的心意?

注释

(1)蛮江左:蛮江:指资水。湖南少数民族多,向来被视为蛮荒之地,其地之江故云蛮江。左:指江水的东面,邵阳在资水之东。

(2)新火:寒食禁火,唐代朝廷清明时赐百官榆柳新火。

(3)乡音:指湖南当地方言。陈与义为河南洛阳人,听不懂当地的方言。

(4)无那:无奈。

点绛唇·紫阳寒食拼音版

diǎnjiàngchún··yánghánshí
hánshíjīnniányángshānxiàmánjiāngzuǒzhúyānsuǒchùqiúxīnhuǒ
jiěxiāngyīnzhǐrénxiánchóuduǎnshuífēngdònghuāduǒ

作品简介

《点绛唇·紫阳寒食》是宋代词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词,收录于《全宋词》中。这首词上片写处境,写明了紫阳是一个蛮荒闭塞之地;下片抒写愁怀,写自己不懂当地语言怕被嫌弃,表现出作者举目无亲的孤独凄凉。全词遣词造句并无浓墨重彩,但是那一股挥之不去的忧伤,隐隐道出了家国之恨;而作者用自我的切身体会将它表现出来,显得格外真切细腻。

创作背景

陈与义于“靖康之变”后,避乱流寓湖南。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离衡山赴邵阳,而后至武冈紫阳。这首词就是作者流亡紫阳过寒食节时所作。

作者介绍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洛阳人。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南渡后官至参知政事(副相)。其诗早年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清新婉丽;靖康之变后,身经乱离,诗风转为沉郁悲壮,寄托家国之痛,被方回列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亦工词,有《无住词》。著有《简斋集》。陈与义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