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甫行》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以"八方异气"的宏大视角起笔,聚焦"边海民"的悲惨生存状态,通过"禽兽般"的生活描写和"狐兔翔宇"的荒凉场景,展现了战乱时期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诗人以质朴语言和白描手法,将个人政治失意的悲愤转化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注,体现了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的现实主义精神。
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梁甫行》此诗约作于太和年间(227-232年)曹植多次迁徙封地期间。当时魏明帝曹叡对诸侯王严加防范,诗人目睹沿海地区百姓因战乱和徭役逃亡山野的惨状。"梁甫"为泰山下小山名,古时葬死者之处,诗题暗含哀悼之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关注民生疾苦的文人诗之一,其"狐兔翔宇"的意象开创了后世表现社会凋敝的典型范式,清代沈德潜评其"写荒凉之景,悲愤之情,字字血泪"。
翻译注释
翻译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
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注释
(1)八方:东、南、西、北四方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合称八方,这里泛指各地。
(2)异气:气候不同。
(3)千里:喻各地相距遥远。
(4)殊风雨:风雨甚不相同。殊:不同。
(5)剧:艰难。
(6)寄身:居住,生活。
(7)草野:野外、原野。
(8)妻子:妻子和儿女。
(9)象禽兽:形容极其贫困落后的非人生活。
(10)行止:行动和休息,泛指生活。
(11)林阻:山林险阻的地方。
(12)柴门:以柴木为门,喻居处穷困。这句感叹边海民居处荒凉,很少有人来往。
(13)翔:自在地行走。
(14)宇:房屋。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曹植的诗
相关推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满江红·小住京华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