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
一阵清远的金铎声从远处安静的寺庙中传出,我坐在轩窗前独自焚香。
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
秋风拂过江面,发出轻微的声响,一轮残月倒影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倦鹤行黄叶,痴猿坐白云。
白鹤倦了,在铺满落叶的地面上行走;猿猴不声不响,静静坐在高高的被白云掩映的树梢上。
道人无一事,抱膝看回文。
我没有什么事情,便像修道之人一样环抱着膝盖,细细品味着能写成首尾回环的诗句。
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
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
倦鹤行黄叶,痴猿坐白云。
道人无一事,抱膝看回文。
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
一阵清远的金铎声从远处安静的寺庙中传出,我坐在轩窗前独自焚香。
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
秋风拂过江面,发出轻微的声响,一轮残月倒影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倦鹤行黄叶,痴猿坐白云。
白鹤倦了,在铺满落叶的地面上行走;猿猴不声不响,静静坐在高高的被白云掩映的树梢上。
道人无一事,抱膝看回文。
我没有什么事情,便像修道之人一样环抱着膝盖,细细品味着能写成首尾回环的诗句。
《晓起·其二》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秋晓为背景,通过描绘寺院钟声、江天秋色与山林物象,营造出空寂超然的意境。首联“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以声香交织开启清晨的静谧;颔联“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凝练勾勒天地交融的破晓画卷,堪称诗眼;颈联以“倦鹤”“痴猿”隐喻诗人历经世事的疲惫与孤贞;尾联“道人无一事”表面写超脱,实则暗藏英雄失路、抱膝独思的悲慨。全诗语言清旷,意象空灵,在淡泊中隐现遗民诗人的铮铮风骨。
《晓起·其二》此诗应作于文天祥晚年抗元失败后,被囚或隐居时期(约1279年前后)。面对山河破碎、身世浮沉,诗人借“晓起”为题,以道人自况,通过秋江、倦鹤、白云等意象,抒写家国沦亡后的内心孤寂与坚守。“倦鹤”“痴猿”暗喻自身困顿不改其节,“抱膝看回文”则化用苏蕙织锦回文典故,暗含对故国的无尽眷念。全诗虽披出世外衣,却满含血泪,是文天祥后期诗歌中“以淡写浓”的典型之作。
出得西湖月尚残, 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 行了南山却北山。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
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晓上篮舆出宝坊,野塘山路尽春光。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钟声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入山已三日,登顿遂真赏。
霜磴滑难践,阳崖曦乍晃。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
冥搜灭众闻,百泉同一响。
蔽谷境尽幽,跻颠瞩始爽。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莽苍。
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
永怀白侍郎,愿言脱尘鞅。
缺月欲峥嵘,鸣鸡有期信。
征人催夙驾,客梦未渠尽。
野荒多断桥,河冻无裂璺。
羸马踏冰翻,疑狐触林遁。
清风荡初日,乔木啭幽韵。
嵩高忽在眼,岌峨临数郡。
玄云默垂空,意有万里润。
寒暗不成雨,卷怀就肤寸。
观象思古人,动静配天运。
物来斯一时,无得乃至顺。
凉暄但循环,用舍谁喜愠。
安得忘言者,与讲齐物论。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涧草岩花欲斗纤,溪风林雪故争严。
连岐尽说还宜麦,煮海何曾见作盐。
路断暂怜无过客,病余兼喜曝晴檐。
谪居亦自多清绝,门外群峰玉笋尖。
双阙钟声起万鸦,禁城月色满朝车。
竟谁诗咏东曹桧?正忆梅开西寺花。
此日天涯伤逐客,何年江上却还家。
曾无一字堪驱使,谩有虚名拟八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