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起·其二

〔宋代〕文天祥

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

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

倦鹤行黄叶,痴猿坐白云。

道人无一事,抱膝看回文。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

一阵清远的金铎声从远处安静的寺庙中传出,我坐在轩窗前独自焚香。

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

秋风拂过江面,发出轻微的声响,一轮残月倒影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倦鹤行黄叶,痴猿坐白云。

白鹤倦了,在铺满落叶的地面上行走;猿猴不声不响,静静坐在高高的被白云掩映的树梢上。

道人无一事,抱膝看回文。

我没有什么事情,便像修道之人一样环抱着膝盖,细细品味着能写成首尾回环的诗句。

注释

晓起·其二拼音版

xiǎo··èr
yuǎnmíngjīnduóshūchuāngshìbǎoxūn
qiūshēngjiāngpiànshǔyǐngyuèsānfēn
juànxínghuángchīyuánzuòbáiyún
dàorénshìbàokànhuíwén

作品简介

《晓起·其二》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秋晓为背景,通过描绘寺院钟声、江天秋色与山林物象,营造出空寂超然的意境。首联“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以声香交织开启清晨的静谧;颔联“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凝练勾勒天地交融的破晓画卷,堪称诗眼;颈联以“倦鹤”“痴猿”隐喻诗人历经世事的疲惫与孤贞;尾联“道人无一事”表面写超脱,实则暗藏英雄失路、抱膝独思的悲慨。全诗语言清旷,意象空灵,在淡泊中隐现遗民诗人的铮铮风骨。

创作背景

《晓起·其二》此诗应作于文天祥晚年抗元失败后,被囚或隐居时期(约1279年前后)。面对山河破碎、身世浮沉,诗人借“晓起”为题,以道人自况,通过秋江、倦鹤、白云等意象,抒写家国沦亡后的内心孤寂与坚守。“倦鹤”“痴猿”暗喻自身困顿不改其节,“抱膝看回文”则化用苏蕙织锦回文典故,暗含对故国的无尽眷念。全诗虽披出世外衣,却满含血泪,是文天祥后期诗歌中“以淡写浓”的典型之作。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抗元名臣、文学家,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右丞相,坚持抗元,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狱中作《正气歌》明志,终慷慨就义。其诗文如《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浩气长存,展现铁骨丹心。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谥号“忠烈”。作品饱含爱国激情,被誉为“民族气节之象征”,对后世影响深远。文天祥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晓日

〔唐代〕韩偓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晓出黄山寺

〔宋代〕高翥

晓上篮舆出宝坊,野塘山路尽春光。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钟声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晓登韬光绝顶

〔清代〕厉鹗

入山已三日,登顿遂真赏。

霜磴滑难践,阳崖曦乍晃。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

冥搜灭众闻,百泉同一响。

蔽谷境尽幽,跻颠瞩始爽。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莽苍。

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

永怀白侍郎,愿言脱尘鞅。

晓起临汝

〔宋代〕黄庭坚

缺月欲峥嵘,鸣鸡有期信。

征人催夙驾,客梦未渠尽。

野荒多断桥,河冻无裂璺。

羸马踏冰翻,疑狐触林遁。

清风荡初日,乔木啭幽韵。

嵩高忽在眼,岌峨临数郡。

玄云默垂空,意有万里润。

寒暗不成雨,卷怀就肤寸。

观象思古人,动静配天运。

物来斯一时,无得乃至顺。

凉暄但循环,用舍谁喜愠。

安得忘言者,与讲齐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