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清明作

〔清代〕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作品简介

《壬戌清明作》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清明。此诗借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哀思和复国无望的悲愤之情。诗中“龙蛇四海归无所”等句,暗喻抗清志士的流离失所,而“寒食年年怆客心”则直抒亡国之痛。全诗沉郁顿挫,充满家国情怀,展现了屈大均作为遗民诗人的坚贞气节。

创作背景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同志的一个日子。而作为遗民诗人的屈大均,在这天触景生情,将时节与自己的奋斗联系起来,抒发了反清无望的深沉幽愤和悲怆。

翻译注释

翻译

阵阵轻寒,弥漫在清晨,片片阴云,笼罩在暮色时分。愁闷里,竟然未觉到春意已沉。

落花滴泪,是因有风雨的侵临,啼鸟无情,此事自古而今。

故国的江山啊,突然称为梦寐,中华英杰人物又一次消沉。

那醉梦独醒的猛士啊,四海之广,却无处可以立身,年年的寒食,徒然上我客子之心。

注释

(1)壬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2)作:此处指天气变化。

(3)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实即杜甫《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意,作者偏从正面说出,以落花、啼鸟之无知,更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深愁远虑。

(4)龙蛇:比喻隐伏草野,带时而起的志士。

(5)怆:悲伤。

全文拼音版

rénqīngmíngzuò
zhāozuòqīnghánzuòyīnchóuzhōngjuéchūnshēn
luòhuāyǒulèiyīnfēngniǎoqíngjīn
guójiāngshānmèngmèizhōnghuárényòuxiāochén
lóngshéhǎiguīsuǒhánshíniánniánchuàngxīn

作者介绍

屈大均(1629—1696),初名绍隆,字翁山、介子,号莱圃,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岭南三大家"之首。少逢国变,曾参与抗清活动,后削发为僧,中年还俗。其诗慷慨激昂,多写家国之痛与民族气节,《壬戌清明作》《鲁连台》等作品沉郁苍劲。亦工词与散文,著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广东新语》等。诗风继承楚骚传统,兼具李白之豪与杜甫之沉,在清初诗坛独树一帜,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代表了明遗民文学的最高成就。

屈大均的诗

相关推荐

壬辰寒食

〔宋代〕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壬申七夕

〔唐代〕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