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中夜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人,次句写景,结尾两句写回头去看浦中小舟。诗人夜泊江中,信步江堤,霜冷风凄,黑夜漆漆、只有泊舟处一点孤灯,透一点光亮,送一丝温暖。此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孤寂的心情。尤其后两句,似乎从旁人的眼中看自己的船,更增添冷峻感觉。全诗景象平易,自然天成,但在布局上又颇见匠心。诗写夜泊之景,不从夜泊之地写,而是选择了堤上回看的视角,使四句小诗显得极为婉曲。
浦中夜泊
暗上江堤还独立,水风霜气夜棱棱。
回看深浦停舟处,芦荻花中一点灯。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浦中夜泊》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请求缉拿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豪世要,被贬为江州司马。诗人于元和十年八月被赶出京都,九月抵达襄阳,之后浮汉水,长江,东达九江,在寂寞的长安至江州贬谪途中,写了许多小诗,如《舟中读元九诗》《江夜舟行》《江上吟元八绝句》《舟夜赠内》等。这首诗也是其中一首。
翻译注释
翻译
晚来停舟,上岸独立,深秋的江风霜气袭人。
回望停船处,夜色中唯见船里透出的一点灯火。
注释
(1)棱棱:严寒的样子。
(2)芦荻花:生长于低洼阴湿处或浅水中,秋季开白花。
全文拼音版
浦中夜泊
暗上江堤还独立,水风霜气夜棱棱。
回看深浦停舟处,芦荻花中一点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