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磨崖碑后》是北宋诗人黄庭坚于崇宁三年(1104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前四句叙游览读碑事,含有世事沧桑之感。中间十六句咏唐代史事,表达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与玄宗被幽禁的慨叹和忠臣志士之忧愤,借古讽今之意已曲折显现。最后四句又回到观碑事并记同游者,与起首相呼应。这首诗从章法结构上看颇似古文游记,内容上却又是一篇论史之作,而且寄慨良深。全诗结构奇特,气势回荡,余音不尽。
书磨崖碑后
春风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事有至难天幸尔,上皇蹰蹐还京师。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涷雨为洗前朝悲。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诗人以“幸灾谤国”的罪名从鄂州(今湖北武昌)贬往宜州(今广西宜山)。崇宁三年(1104年)春天,诗人由鄂州寓所前往,途经祁阳县,泛舟浯溪,亲见《中兴颂》石刻,写下了《书磨崖碑后》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春风把我的船吹到了浯溪岸边,我拄着拐杖上山,细细地读着崖上刻的《中兴碑》。
我一生中有半世都只见到这碑的拓本,今天终于能亲手抚摸着石刻,可怜我双鬓已雪白如丝。
唐明皇没有安定国家的深谋远虑,任由着安禄山,把天下搅得一塌糊涂,无法收拾。
宗庙宫廷都沦陷敌手,明皇凄凉地逃往川西;百官们犹如乌鹊选择良木,纷纷投降伪朝,低声下气。
统率军队,守护国家,这是太子的本分,肃宗匆匆地登上皇帝的宝座,难道不显得过分心急?
平定祸乱本来是很困难的事,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徼天之幸,太上皇终于能跼蹐不安地返回了京师。
从此后他失去了自由,在宫中要看张后的脸色行事,在宫外又要听从李辅国的颐指气使。
他在南内偷安苟活,高力士去后,事势便更加危急。
臣子元结在舂陵上书献策,臣子杜甫在四川,见到杜鹃再次下拜和泪作诗。
可怜世人有谁知道忠臣刻骨的悲痛,只是争相欣赏诗文中优美的文词。
一起看碑的有六七个和尚,还有几位文士相随。
我站在断崖边青苔上,一阵暴雨打来,仿佛要洗去前朝无尽的悲思。
注释
(1)浯溪:水名,在今湖南祁阳西南五里。
(2)扶藜:藜杖,手杖。
(3)墨本:拓本。
(4)摩挲:抚摸。
(5)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
(6)苞桑计:根本大计。
(7)颠倒四海:颠覆国家。
(8)禄儿:即安禄山,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是杨贵妃的干儿子。
(9)九庙:即帝王祖先之庙,古天子庙九室。诗中代指京城。
(10)乘舆西:指唐玄宗出奔四川。为尊者讳,所以用“乘舆”代替皇帝。
(11)乌择栖:指朝臣们另找靠山。一说宰相陈希烈等投降安禄山,一是说部分官员追随太子李享到灵武。
(12)抚军监国:统领军队,守卫国家。
(13)趣:与“促”同,急忙。
(14)大物:国家,天下。
(15)天幸尔:代指肃宗成功乃是天幸。
(16)蹰蹐:累足不安,无法舒展的样子。诗中指唐玄宗回国都后,受唐肃宗所制,无法施展自己以前的权力,没有自主之力。
(17)张后:唐肃宗皇后张良娣。
(18)李父:即李辅国,唐朝中期权宦。安史之乱期间,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唐肃宗即位后,被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并改名为辅国。
(19)颐指挥:用脸部表情来示意指挥人,形容趾高气扬的傲慢态度。
(20)南内:唐玄宗自回蜀后,住南内庆兴官,后迁西内软禁。
(21)高将军:即高力士。他是唐玄宗心腹,曾封骠骑大将军。后遗李辅国诬陷,流放巫州。
(22)臣结:指元结,字次山,号漫叟,唐代道家学者。曾任道州刺史,多次上表言事。
(23)臣甫:即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24)杜鹃:即杜甫所作《杜鹃行》诗,诗中以杜鹃比喻唐玄宗失位。
(25)琼琚:华美的佩玉。诗中指文辞华丽。
(26)涷雨:即暴雨。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黄庭坚的诗
相关推荐
书陆放翁诗卷后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书屏风诗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庭。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
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岁星入汉年,方朔见明主。
调笑当时人,中天谢云雨。
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
故交不过门,秋草日上阶。
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
置酒凌歊台,欢娱未曾歇。
歌动白紵山,舞回天门月。
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
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
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
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
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赖得契宰衡,持钧慰风俗。
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
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
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违。
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
书哀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书事
望岁心空切,耕夫尽把弓。
千家数人在,一税十年空。
没阵风沙黑,烧城水陆红。
飞章奏西蜀,明诏与殊功。
书杭州西湖涉公堂
孤舟孤鹤与孤云,湖上深居自不群。
高卧可能容一榻,青山西岸且平分。
书光化军寺壁
万家云树水边州,千里秋风一锡游。
晚渡无人过疏雨,乱峰寒翠入西楼。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书琵琶背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
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
书黄子思诗集后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诗论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闽人黄子思,庆历、皇祐间号能文者。予尝闻前辈诵其诗,每得佳句妙语,反复数四,乃识其所谓。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予既与其子几道、其孙师是游,得窥其家集。而子思笃行高志,为吏有异材,见于墓志详矣,予不复论,独评其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