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先生闲居学道,昧旦而兴。家畜一鸡,司晨而鸣。畜之既久,语默有程。意气武毅,被服鲜明。峨峨朱冠,丹颈玄膺。苍距矫攫,秀尾翘腾。奉职有恪,徐步我庭。啄粟饮水,孔肃靡争。山川苍苍,风霰宵凝。黯幽窗之沉沉,恍余梦之初惊。万里一寂,钟鼓无声。闻振衣之腷膊,忽孤奏而泠泠。委更筹之离乱,和城角之凄清。应云外之鸣鸿,吊山巅之落星。歌三终而复寂,夜五分而既更。万境皆作,车运马行。先生杖履而出,观大明之东生。
有位先生闲居无事,以道自娱。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家中饲养一只公鸡,以便让它晨鸣报晓。鸡养得已经很久了,它的鸣叫或沉默都有一定规则,它的气度意绪很威武刚毅,身上的毛色鲜艳明亮,有着高高的红冠,有着红色的颈项和红黑色的前胸,灰色的爪子用力迅急抓取,长长的尾毛向上翘起。它恭敬而谨慎地奉行它报晓的职责,它常常缓步走到庭院中吃食饮水,神态庄重而严肃,从不争食。当山川苍茫一片的夜色,风霜凝结,幽窗沉沉,人们尚在梦中的时候,万里一片寂静,也无钟鼓之声,就会听到它拍打翅膀的噼啪声,忽然引颈高鸣,泠然动听,它的鸣叫可以舍弃零乱的打更声,这鸣声伴随着城中凄清的号角声,应和着云外嘶鸣的飞鸿,似乎在吊唁山顶上渐次消失的晨星。鸣叫三遍之后又归于寂静,这时夜已到了五更,万物又都行动起来,车马开始运行。先生便拄着手杖,穿上鞋袜,去观看日出了。
注释
(1)先生:作者自谓。
(2)闲居:此时作者已落职闲居于陈州。
(3)昧旦:天将明而尚未明之时。
(4)兴:起床。
(5)畜:饲养。
(6)司晨:主报晓。
(7)语默有程:不说话,但有一定法式。
(8)武毅:勇武刚毅。
(9)被服:穿戴。指鸡的羽毛。
(10)峨峨:高高的。
(11)朱冠:红色的鸡冠。
(12)丹颈:脖子上长满红羽。
(13)玄膺:胸部长满黑色羽毛,一作“元膺”。
(14)苍距:苍青色鸡爪。距:本是鸡腿末端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后泛指鸡爪。
(15)矫攫:强有力地抓取东西。
(16)秀尾:漂亮的尾羽。
(17)翘腾:高高挑起。翘本为鸡尾长羽,因其上挑,故有高意。
(18)奉职有恪:谨奉职守。
(19)徐步:慢步。
(20)孔:很。
(21)肃:威严。
(22)靡争:不争抢。
(23)苍苍:深青色。
(24)霰:降雪前落下的似冰的小雪粒。
(25)宵:夜间。
(26)黯:黑。
(27)幽窗:深窗。
(28)沉沉:深沉,指天还没有完全亮。
(29)恍:恍恍惚惚,指似醒非醒。
(30)初惊:刚被惊醒,一作“欲惊”。
(31)万里一寂:到处一片寂静。
(32)振衣:拂拭衣服,指鸡抖动羽毛。
(33)腷膊:象声词,形容鸡鼓翼的声音。韩愈《斗鸡联句》:“腷膊战声喧。”
(34)孤奏:指鸡单独鸣叫。
(35)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36)委:弃。
(37)更筹:古代夜深计时之器。
(38)离乱:凌乱,一作“杂乱”。
(39)和:应。
(40)凄清:寂静。
(41)应:呼应。
(42)鸣鸿:鸣叫的雁。
(43)吊:慰问。
(44)歌三终:鸡鸣三遍。终:古乐章专用术语。歌乐或奏乐一章为一终,每奏凡三终。
(45)复寂:恢复到寂静无声。
(46)五分:把一夜分成五更。《颜氏家训·书证》:“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47)既更:尽更,指五更已过,天将明。
(48)万境皆作:各个地方都起来了。一作“万户皆作”。
(49)车运马行:乘车马行路之人都上路了。一作“车驱马行”。
(50)杖履:拄杖穿鞋。
(51)出:到户外。
(52)大明:太阳。
(53)东生:东升。《礼记·礼器》:“大明生于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