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师

〔明代〕俞大猷

倚剑东冥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

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

夕阳景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

作品简介

《舟师》是明代诗人俞大猷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两句写海上战斗开始,军队严阵以待,中间四句具体描绘了惊心动魄的作战场面,最后两句写战斗结束后凯旋归来的情景。全诗运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雪耻报仇、保国安民的政治理想,抒发胜利的欢乐。

创作背景

明嘉靖朝后期,倭寇(日本海盗)频频侵袭中国东南沿海,俞大猷与戚继光率兵进击,屡建战功。俞大猷所率军队被称为“俞家军”。《舟师》此诗写水军练兵演习情景,是作者为胜利的抗倭水师而作。

翻译注释

翻译

俞家水军驻守在东海之上,如倚天之剑,气势特别雄伟,剑气所指,扶桑受制,胜券在握。

云消雾散,正是作战的好时机,战船上的旗子上下舞动,水师已作好战斗准备。

船队打炮时的火光震天动地,摇乱了海面倒映的银河,胜利的凯歌和正义之气压向了倭寇的巢穴。

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身为将领的诗人,为军阵奇妙,战士勇武而深感欣慰。

注释

(1)倚剑:倚天之剑的省称,古人想象中靠在天边的长剑,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这里代指俞家水军。

(2)东冥:东海。冥:通“溟”。

(3)扶桑:语出《南史·东夷传》:“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古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这里代指倭寇。

(4)天外旌旗上下翀:这句是说船在海中,船上旗帜上下翻飞。翀:通“冲”,直上飞。

(5)队火:舰队所发射的炮火。

(6)河汉:即银河。

(7)虬龙宫:指倭寇的巢穴。虬龙:传说中一种有角的龙。

(8)景:即“影”。

(9)归篷:归帆。

(10)背水阵:谓背水列阵,陷之死地以战胜敌人。这是韩信破赵用兵之法。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陈:通“阵”,作战列阵。

(11)奇:杰出。

全文拼音版

zhōushī
jiàndōngmíngshìxióngsāngjīnzàizhǐhuīzhōng
dǎotóuyúnjìntiānwàijīngshàngxiàchōng
duìhuǒguāngyáohànyǐngshēngqiúlónggōng
yángjǐngguīpéngjìnbèishuǐzhènzhànshìgōng

作者介绍

俞大猷(1504一1580),明抗倭名将。字志辅,别号虚江,福建晋江(今泉州)人。起自百户,历参将、总兵,以功进右都督。倭寇侵扰东南时,他转战江、浙、闽、粤,多立战功,与戚继光齐名。著有《正气堂集》《剑经》。

相关推荐

舟中对月

〔宋代〕陆游

百壶载酒游凌云,醉中挥袖别故人。

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

月窥船窗挂凄冷,欲到渝州酒初醒。

江空袅袅钓丝风,人静翩翩葛巾影。

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

人间更漏不到处,时有沙禽背船去。

舟中立秋

〔清代〕施闰章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

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舟中晚起

〔唐代〕白居易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

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舟中二首·其二

〔宋代〕陈师道

野火烧原雉昏雊,黄尘涨天牛乱斗。

江间无日不风波,老去何时脱奔走。

诗书海腹不及口,遮日宁赖钓竿手。

愧尔茅檐炙背人,仰目青天搔白首。

舟中二首·其一

〔宋代〕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