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途中

〔唐代〕李廓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林荫夹道上热风阵阵,正当正午,路上行人稀少。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树上鸣蝉初起,花间一团团蝴蝶在飞舞着。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火辣的阳光直射到清澈的水面上,槐树分泌的树脂落在白衣上,染上黑点。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一事无成、回归故里,心中愁闷、脸上也少了光彩。

注释

(1)炎风:指东北风。 热风。

(2)槐膏:槐树分泌的树脂。

夏日途中拼音版

xiàzhōng
shùjiāyánfēngxíngrénzhèng
chūchánshùshēngdiétuánfēi
qīngjìnghuáigāodiǎnbái
chéngguījuéshǎoguānghuī

作品简介

《夏日途中》是唐代诗人李廓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炎夏行旅为经纬,首联“树夹炎风路”以“夹”字状道路逼仄,“行人正午稀”点出酷暑时段的特殊体验;颔联“初蝉数声起”对“戏蝶一团飞”,以蝉声的稀疏与蝶群的浓密构建听觉与视觉的参差美感;颈联“日色欺清镜”写烈日灼肤的体感,“槐膏点白衣”记录槐树汁液沾衣的细节,极尽体物之妙;尾联“无成归故里”的慨叹,使前文的炎暑意象尽数转化为仕途失意的隐喻。全诗炼字精严,在看似客观的景物描写中暗藏深沉的人生况味。

创作背景

《夏日途中》此诗应作于李廓科举落第或罢官归乡途中(约公元9世纪初期)。作为李唐宗室后裔,其“无成归故里”的挫败感更具特殊意味。诗中“槐膏”特指国槐夏季分泌的黏液,唐代科举有“槐花黄,举子忙”谚语,此意象暗含对科举生涯的自嘲;“日色欺清镜”既写实景,也可能化用《战国策》“日并烛天下”典故,暗喻君恩难恃。与贾岛“客舍并州已十霜”的羁旅诗相比,李廓此诗更注重将生理感受与心理创伤相互转化,展现中唐诗歌内省化的新趋向。

作者介绍

李廓(生卒年不详),陇西人,宰相李程之子。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少有志功业,而困于场屋。工诗,与贾岛、姚合等友善。公元818年(元和十三年)举进士第。调司经局正字。出为鄂县令。累官刑部侍郎,颍州刺史,终武宁节度使。有诗集传于世。李廓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元代〕揭傒斯

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

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

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夏花明

〔唐代〕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日三首·其一

〔宋代〕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夏初临·天龙寺是高欢避暑宫旧址

〔清代〕朱彝尊

贺六浑来,主三军队,壶关王气曾分。人说当年。离宫筑向云根。烧烟一片氤氲,想香姜、古瓦犹存。琵琶何处?听残《敕勒》,销尽英魂。

霜鹰自去,青雀空飞,画楼十二,冰井无痕。春风袅娜,依然芳草罗裙。驱马斜阳,到鸣钟、佛火黄昏。伴残僧、千山万山,凉月松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