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林荫夹道上热风阵阵,正当正午,路上行人稀少。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树上鸣蝉初起,花间一团团蝴蝶在飞舞着。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火辣的阳光直射到清澈的水面上,槐树分泌的树脂落在白衣上,染上黑点。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一事无成、回归故里,心中愁闷、脸上也少了光彩。
注释
(1)炎风:指东北风。 热风。
(2)槐膏:槐树分泌的树脂。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林荫夹道上热风阵阵,正当正午,路上行人稀少。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树上鸣蝉初起,花间一团团蝴蝶在飞舞着。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火辣的阳光直射到清澈的水面上,槐树分泌的树脂落在白衣上,染上黑点。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一事无成、回归故里,心中愁闷、脸上也少了光彩。
(1)炎风:指东北风。 热风。
(2)槐膏:槐树分泌的树脂。
《夏日途中》是唐代诗人李廓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炎夏行旅为经纬,首联“树夹炎风路”以“夹”字状道路逼仄,“行人正午稀”点出酷暑时段的特殊体验;颔联“初蝉数声起”对“戏蝶一团飞”,以蝉声的稀疏与蝶群的浓密构建听觉与视觉的参差美感;颈联“日色欺清镜”写烈日灼肤的体感,“槐膏点白衣”记录槐树汁液沾衣的细节,极尽体物之妙;尾联“无成归故里”的慨叹,使前文的炎暑意象尽数转化为仕途失意的隐喻。全诗炼字精严,在看似客观的景物描写中暗藏深沉的人生况味。
《夏日途中》此诗应作于李廓科举落第或罢官归乡途中(约公元9世纪初期)。作为李唐宗室后裔,其“无成归故里”的挫败感更具特殊意味。诗中“槐膏”特指国槐夏季分泌的黏液,唐代科举有“槐花黄,举子忙”谚语,此意象暗含对科举生涯的自嘲;“日色欺清镜”既写实景,也可能化用《战国策》“日并烛天下”典故,暗喻君恩难恃。与贾岛“客舍并州已十霜”的羁旅诗相比,李廓此诗更注重将生理感受与心理创伤相互转化,展现中唐诗歌内省化的新趋向。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黄鹤楼前日欲低,汉阳城树乱乌啼。
孤舟夜泊东游客,恨杀长江不向西。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惊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
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
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麴尘裙与草争绿,象鼻筩胜琼作杯。
可惜小舟横两桨,无人催送莫愁来。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贺六浑来,主三军队,壶关王气曾分。人说当年。离宫筑向云根。烧烟一片氤氲,想香姜、古瓦犹存。琵琶何处?听残《敕勒》,销尽英魂。
霜鹰自去,青雀空飞,画楼十二,冰井无痕。春风袅娜,依然芳草罗裙。驱马斜阳,到鸣钟、佛火黄昏。伴残僧、千山万山,凉月松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