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
不乘坐篮舆而是要晚上去乘凉,寻访朋友没有遇上也没有关系。
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
在槐树的树荫下让马速度慢下来,是想要漫步一两坊的路程。
注释
(1)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也说古时一种竹制的坐椅。
(2)相寻:相继;接连不断。
(3)自要:自求。
(4)闲行:漫步。
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
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
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
不乘坐篮舆而是要晚上去乘凉,寻访朋友没有遇上也没有关系。
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
在槐树的树荫下让马速度慢下来,是想要漫步一两坊的路程。
(1)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也说古时一种竹制的坐椅。
(2)相寻:相继;接连不断。
(3)自要:自求。
(4)闲行:漫步。
《晚出寻人不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白描手法记述诗人傍晚外出访友未遇的经历,却无丝毫怅惘之情。前两句“篮舆不乘乘晚凉”点明诗人放弃坐轿、选择漫步纳凉的闲适初衷,暗含“目的不如过程”的哲思;后两句通过“轻衣稳马”“槐阴闲行”的细节,勾勒出悠然自得的画面。全诗语言浅近自然,在寻常小事中透露出诗人淡泊豁达的心境,体现了白居易后期诗风“知足保和”的生活意趣。
《晚出寻人不遇》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时期(约公元829年后)。时诗人已远离朝堂纷争,担任太子少傅等闲职,常与刘禹锡等友人郊游唱和。诗中“寻人不遇”的题材在唐代诗中常见,但白居易一反寻常的遗憾笔调,以超然态度将“不遇”转化为享受独处时光的契机,折射其晚年“中隐”哲学——在世俗生活中寻求精神自由,也与其《不出门》《偶作》等同期作品主题相通。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祗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炼句炉槌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
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
百鸟乳雏毕,秋燕独蹉跎。
去社日已近,衔泥意如何。
不悟时节晚,徒施工用多。
人间事亦尔,不独燕营窠。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华簪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闲上篮舆秉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明朝更濯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