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开头四句交代诗题之意,突出塔势之高;中间四句写登塔所见之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边塞苍凉辽阔之感;后四句称赞窦侍御出色的才华和高洁的品格令人折服。全诗运用了诸多佛教名词和凝练的词语,显示了高适对佛教的谙熟和高超的写作水平。
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
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跻。
铁冠雄赏眺,金界宠招携。
空色在轩户,边声连鼓鼙。
天寒万里北,地豁九州西。
清兴揖才彦,峻风和端倪。
始知阳春后,具物皆筌蹄。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秋,时诗人在凉州莲花山,该处是北周凉州姑臧故塔所在地。古往今来,咏写莲花山的诗作不少,但全国知名的诗人,只有高适所写的这一首,也是时代最为久远的一首。
翻译注释
翻译
建在莲花山山顶上的佛舍利塔,独立高耸指向云天。
七层的佛舍利塔和铁铸的塔顶,远远望去十分雄伟壮观,这佛地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游览。
从佛殿窗户传出僧人们抑扬顿挫朗读佛教经典的声音,漫山野遍,人声鼎沸,还有那军队练武的鼓声铿锵。
站在这西部景点莲花山,放眼望去,土地广阔,使人豁然开朗,但北方初春的凉州大地,仍然有些天寒。
政治开明、社会太平,就会尊重人才,春天虽然有些寒冷,但这是万物萌生的开端。
温暖的春天过后,所有的植物都将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注释
(1)化塔:佛塔。佛教称教化之处每冠以“化”字,故佛塔亦称化塔。
(2)铁冠:古代御史所戴的法冠,以铁为柱卷,故名。《后汉书·方术传上》:“获冠铁冠,带钛锧,诣阙请歙。”也可代指侍御,此处即指窦侍御。
(3)金界:即金刚界,佛教密教修行法门之一。《佛学大辞典》:“开示大日如来智徳之部门也,如来内证之智德其体坚固,有摧破一切烦恼之胜用,故譬以金刚。
(4)空色:《般若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处以佛教术语指代佛塔周围的景色。
(5)鼓鼙:即鼙鼓,小鼓和大鼓。古代军中所用,乐队中也用。
(6)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释地》有幽、营而无青、梁。后以“九州”泛指天下。
(7)端倪:头绪,迹象。《庄子·大宗师》:“反覆终始,不知端倪。”和端倪,始终一贯,浑然一体。
(8)阳春:即阳春白雪,泛指高雅的曲调。
(9)筌蹄:《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一本作“筌”,捕鱼竹器;蹄,捕兔网。后以“筌蹄”比喻实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高适的诗
相关推荐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颸。
不驶亦不驰,飘飘吹我衣。
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
流目视西园,烨烨荣紫葵。
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
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
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
和孙明府怀旧山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和郭主簿二首·其二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和经父寄张缋二首·其二
半通官职万人才,卷蓄经纶未得开。
鸾凤托巢虽枳棘,神仙定籍已蓬莱。
但存漆室葵心在,莫学荆山玉泪哀。
倚伏万端宁有定,塞翁失马尚归来。
和王中丞闻琴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蕙气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三
粲粲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
相逢京洛浑依旧,唯恨缁尘染素衣。
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和严恽秀才落花
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
无情红艳年年盛,不恨凋零却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