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四首·其一

〔清代〕陈宝琛

一春谁道是芳时,未及飞红已暗悲。

雨甚犹思吹笛验,风来始悔树幡迟。

蜂衙撩乱声无准,鸟使逡巡事可知。

输却玉尘三万斛,天公不语对枯棋。

作品简介

《感春四首》是清代诗人陈宝琛所创作的一组七言诗。这四首诗是陈宝琛为中日甲午战争而作,第一首写战败议和;第二首直指慈禧太后;第三首北洋海军的覆灭及教训;第四首写割台悲恸。全诗首首咏落花,却句句寄寓家国之慨:诗人借抒发对花落的弥天悲伤之情而传达对国是日非的悲慨之意。

创作背景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后陈宝琛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在其谪居期间,中日爆发了甲午海战。在李鸿章不抵抗的政策下,中国当时最精锐的海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日海战以中国的惨败结束。翌年春天,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国内引起朝野一片哗然。陈宝琛虽处江湖之远,仍念庙堂之高,时刻关注时事。对于《马关条约》的签订,陈宝琛感到愤懑的同时,又感到哀伤。由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95年春天,陈宝琛遂作《感春四首》以志。

翻译注释

翻译

谁说春天一到就是春花烂漫芬芳时节,没有等到花瓣飘落就已有悲伤之感。

暴雨到来时寄希望于吹笛止雨的效验,狂风袭来才想起”‘树蟠”护花,为时已晚。

蜂巢中嗡嗡的嘈杂声,没有统一的音符,使者因有所顾虑而徘徊,迟迟不行。

输掉珍品无数,面对这样的残局,连老天都无语了。

注释

(1)一春谁道是芳时:《诗词例析》《福州诗咏》等记作一春无日可开眉。芳时:春花烂漫芬芳时节。

(2)飞红:花瓣飘落,此喻落花。

(3)吹笛:《述异记》载周穆王吹笛止雨的故事。

(4)树幡:《博异志》 载崔玄微用朱幡护花的故事。

(5)蜂衙:蜂窝中群蜂簇拥蜂王而听其命,状如衙门,故称。

(6)鸟使:《山海经 》载西王母以青鸟充当使者的故事。

(7)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

(8)玉尘:《列仙传》载:仙人对赌,一人“输却玉尘九解”,玉尘指仙界珍品。

(9)天公:指清德宗光绪。

(10)枯棋:木制棋子,比喻残局。

全文拼音版

gǎnchūnshǒu··
chūnshuídàoshìfāngshíwèifēihóngànbēi
shényóuchuīyànfēngláishǐhuǐshùfānchí
fēngliāoluànshēngzhǔnniǎo使shǐqūnxúnshìzhī
shūquèchénsānwàntiāngōngduì

作者介绍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一字潜史,号弢庵、橘叟、橘隐、听水老人、沧趣楼主、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螺洲(今福州市螺洲镇)人。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他是“同光体”闽派代表诗人,诗作收入《沧趣楼诗集》,附录流寓天津时写的《听水斋词》40余首。

陈宝琛的诗

相关推荐

感事

〔元代〕张昱

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杞人惟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

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金代〕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感春四首·其四

〔清代〕陈宝琛

北胜南强较去留,泪波直注海东头。

槐柯梦短殊多事,花槛春移不自由。

从此路迷渔父棹,可无人坠石家楼。

故林好在烦珍护,莫再飘摇断送休。

感事

〔唐代〕韦应物

霜雪皎素丝,何意坠墨池。

青苍犹可濯,黑色不可移。

女工再三叹,委弃当此时。

岁寒虽无褐,机杼谁肯施。

感春四首·其二

〔唐代〕韩愈

皇天平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

杂花妆林草盖地,白日坐上倾天维。

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

岂如秋霜虽惨冽,摧落老物谁惜之。

为此径须沽酒饮,自外天地弃不疑。

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

屈原离骚二十五,不肯哺啜糟与醨。

惜哉此子巧言语,不到圣处宁非痴。

幸逢尧舜明四目,条理品汇皆得宜。

平明出门暮归舍,酩酊马上知为谁。

感遇·其四

〔唐代〕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