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杜诗集

〔宋代〕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作品简介

《读老杜诗集》宋代诗人王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杜甫文章的锦绣与命途的多舛,颔联对“诗能穷人”的观点表示不以为然,颈联称颂杜甫用毕生心血凝聚成众多的辉煌诗篇,尾联感叹杜甫虽享有“千秋万岁名”,毕竟是“寂寞身后事”。全诗内容丰富、胸襟阔大、情感深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王令对于唐朝诗圣杜甫顶礼膜拜,非常尊敬。这首《读老杜诗集》七言律诗,是诗人阅读杜甫诗集后的感慨,既高度评价了杜甫诗歌的赫赫成就,也对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翻译注释

翻译

杜甫的诗作气势磅礴,精妙处后世无与伦比;他年轻的时候却是平庸度过,未被世人珍惜。

杜甫诗作取得巨大成功,是他发愤努力的结果,并不是所有写诗的人都应该穷苦一生。

杜甫的一生中,有描写刻画人间事物与自然景象的诗篇三千首,诗篇灿烂辉煌光照天地已有四百年。

杜甫身后虽有大名,但生前却是很寂寞、困顿的,最后只在耒阳江边留下了一丘孤冢。

注释

(1)气吞:《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多写实际生活,能反映当时社会面貌。

(2)妙无伦:精妙处后世无与伦比。

(3)碌碌当年不见珍:意谓杜甫当时的人们对他的作品不是很赏识,所以他一生只能在离乱中穷困度过。碌碌,平庸无能。

(4)自是古贤因发愤:意谓杜甫诗作的巨大成功,自然是他和古代圣贤一样发愤努力的结果。司马迁曾说:“诗三百篇,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5)非关诗道可穷人:作者认为杜甫诗的成功,不能说是“穷而后工”更不能说写诗这件事“诗道可穷人”。诗与穷,穷与工的关系,古人议论甚多,这是作者的看法。

(6)镌镶:雕刻,塑造。

(7)物象:指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形象。

(8)三千首:言杜诗内容非常丰富,数量之多。杜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

(9)照耀乾坤四百春:意谓杜诗光芒万丈,自产生至作者写此诗时,照耀世界约计已历四百年之久。

(10)寂寞有名身后事:意谓杜甫身后虽有大名,但生前却是很寂寞、困顿的。杜甫曾为李白抱不平:“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作者化用其语。

(11)惟余孤冢来江滨:唐大历五年(770),杜甫因避乱打算去湖南郴州依靠舅氏崔伟,行到耒阳时,因贫病交迫,不幸就死在船里,被草草埋葬在耒阳江边。直到四十多年后,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把他的灵柩运回河南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安葬。此句是悲叹杜甫一生,贡献如此大,却最后只在耒阳江边留下了一丘孤冢。

全文拼音版

lǎoshī
tūnfēngmiàolúndāngniánjiànzhēn
shìxiányīnfènfēiguānshīdàoqióngrén
juānchánxiàngsānqiānshǒuzhào耀yàogānkūnbǎichūn
yǒumíngshēnhòushìwéizhǒngláijiāngbīn

作者介绍

王令(1032—1059),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诗人。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以教书为生。擅长诗文,其诗风格奇崛豪放。其诗风格奇崛豪放。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都很推重。有《广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

王令的诗

相关推荐

读书

〔宋代〕吕本中

老去有馀业,读书空作劳。

时闻夜虫响,每伴午鸡号。

久静能忘病,因行得出遨。

胡为良自苦,膏火自煎熬。

读书

〔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管子

〔宋代〕张耒

夷吾相桓公,岂复偶际会。

观其平生心,身已有所委。

天方困生民,吊伐实在己。

求居寓所欲,纠与白等耳。

堂堂东海邦,内生谨疆理。

南荆北达燕,玉币走千里。

仲尼免左衽,自以身受赐。

孟轲圣之偶,非薄良有谓。

彼狂后世儒,诋毁恣轻议。

嗟哉不量分,讵解圣贤意。

区区彼商鞅,操术良非是。

为法昧所从,以身受其弊。

读李翱文

〔宋代〕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删。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此其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成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必。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