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

〔明代〕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作品简介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创作背景

《核舟记》此文作于天启二年(1622年)魏学洢游历常熟时,时年28岁的作家得睹王叔远核雕后撰文。核舟原型为苏轼《后赤壁赋》意境,文中"天启壬戌"即1622年,"虞山"为常熟别称。作为晚明小品文代表作,其"以文摹艺"的二次创作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清代张潮《虞初新志》收录时评:"不惟肖形,兼得神骨。"现代纳米技术研究者常引此篇论证中国古代微雕技艺。

翻译注释

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船的顶部较平,作者的名字就题写在上面,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勾一画都十分清楚,字体的颜色是黑的。又用上一颗篆字印,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

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十分惊奇道:啊,手艺实在是灵巧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称赞像是鬼斧神工的很多,可是有谁能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轻松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十分清楚的呢?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撒谎骗人。可现在这却是我亲眼见到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啊,手艺技巧也实在是太神奇了!

注释

(1)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特。

(2)王叔远:名毅,字叔远。明代民间微雕艺人。

(3)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4)为:做,这里指雕刻。

(5)器皿:指器具。盘,碗一类的东西。

(6)以至:以及。

(7)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罔:无,没有。罔不:无不,全都。因: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态。

(8)尝贻余:尝:曾经。贻余:赠我。

(9)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句尾语助词。

(10)约:大约。

(11)有奇:有余。奇:零数。

(12)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许,上下,表约数。

(13)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起。敞:敞开。为:是。

(14)箬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的异形字是“箬”。

(15)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望:对着,面对着。

(1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1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清凉。徐:缓缓地,慢慢地。兴:起。

(18)石青糁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绿色的矿物颜料。糁:涂。

(19)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

(20)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21)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22)居:位于。

(23)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24)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25)执:拿着。

(26)卷端:指画卷的右端。

(27)卷末:指画卷的左端。

(28)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29)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30)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比:靠近。

(31)各隐卷底衣褶中: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32)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33)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34)不属:不相类似。

(35)卧右膝:卧倒右膝。

(36)诎:同“屈”,弯曲。

(37)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时用以计数的成串珠子。

(38)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39)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40)楫:船桨。划船用具。

(41)舟子:撑船的人,船夫。

(42)椎髻:梳成椎形发髻,属于词类活用。

(43)衡:通“横”,横着。

(44)攀:扳着。

(45)啸呼:大声呼叫。

(46)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47)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48)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

(49)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即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50)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51)钩:钩的形状。

(52)了了:清清楚楚。

(53)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54)篆章:篆字图章。

(55)丹:红色。

(56)箬篷:用箬叶编的船篷。

(57)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

(58)简:挑选。同“拣”,挑选。

(59)修狭:长而窄。

(60)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61)游削:挥动、运用刻刀。

(62)须麋:胡须眉毛,此处指极小、极细、极短等等。

(63)诳:欺骗,瞒哄。以自疑其言,突出“灵怪”。

(64)繇斯:繇(yóu):同由。斯:比。明人避讳“由”(天启帝名由校,崇祯帝名由检),代用“繇”。

(65)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意为在棘刺的末梢上也未必不能够雕刻一个母猴。母猴:也作“沐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传说宋人(又作卫人)有一种技能,能在棘刺尖端雕刻一个母猴。

全文拼音版

zhōu
míngyǒuqiǎorényuēwángshūyuǎnnéngjìngcùnzhīwéigōngshìmǐnrénzhìniǎoshòushíwǎngyīnshìxiàngxíngqíngtàichángzhōugàifànchìyún
zhōushǒuwěichángyuēfēnyǒugāoèrshǔzhōngxuānchǎngzhěwéicāngruòpéngzhīpángkāixiǎochuāngzuǒyòugòngshànchuāngérguāndiāolánxiāngwàngyānzhīyòushāngāoyuèxiǎoshuǐluòshíchūzuǒqīngfēngláishuǐxīngshíqīngsǎnzhī
chuántóuzuòsānrénzhōngéguānérduōránzhěwéidōngyìnyòuzhízuǒhuánggòngyuèshǒujuǎndōngyòushǒuzhíjuànduānzuǒshǒuzhíbèizhízuǒshǒuzhíjuànyòushǒuzhǐjuànyǒusuǒdōngxiànyòuzhíxiànzuǒwēiliǎngxiāngzhěyǐnjuǎnzhězhōngyìnjuélèitǎnxiōngjiǎoshǒuángshìshénqínghuángshǔyòuyòuzhīchuánérshùzuǒzuǒguàniànzhūzhīzhūshǔ
zhōuwěihéngzuǒyòuzhōurényòuzhěchuíyǎngmiànzuǒshǒuhéngyòushǒupānyòuzhǐruòxiàozhuàngzuǒzhěyòushǒuzhíkuíshànzuǒshǒushàngyǒurénshìduānróngruòtīngcháshēngrán
chuánbèishāomíngshàngwényuētiānrénqiūshānwángshūyuǎnruòwéngōuhuàliǎoliǎoyòuyòngzhuànzhāngwényuēchūpíngshānréndān
tōngzhōuwéirénwéichuāngwéiruòpéngwéiwéiwéiwéishǒujuànwéiniànzhūduìliánmíngbìngzhuànwénwéigòngsānshíyòuérchángzēngyíngcùngàijiǎntáoxiūxiázhěwéizhī
wèixiángzhǔchàyuēlíngguàizāizhuānglièsuǒzàichēngjīngyóuguǐshénzhěliángduōránshuíyǒuyóuxuēcùnzhīzhìérleránzhějiǎyǒurényānyánkuángnǎijīnqīnzhīyáoguānzhīduānwèiwèihóulíngguàizāi

作者介绍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魏学洢的诗

相关推荐

愚公移山

〔先秦〕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大道之行也

〔两汉〕戴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孙权劝学

〔宋代〕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杞人忧天

〔先秦〕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穿井得一人

〔先秦〕吕不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诫子书

〔两汉〕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