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剪裁精当,言简意赅,全面反映当时百姓深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之苦,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的唐太宗贞观之治,这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真切深刻地体现了此时此地的社会生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北宋朝廷每年向契丹(后改称辽)、西夏交纳大量银绢作为“岁币”,以求苟安。这年年岁岁的沉重经济负担首先落到边境百姓身上。州县官衙敲诈勒索,百姓苦不堪言,遇到天灾,更无法生存。庆历六年(1046),北方遭受严重早灾,王安石时淮南签判任满,在去京师的路上感受到这一严酷的社会现象,写下了《河北民》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
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
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
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
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
注释
(1)河北:指黄河以北地方。
(2)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
(3)长:长期。
(4)输与: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
(5)官家:指朝廷。
(6)事:供奉。
(7)夷狄:中国古代东部、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后用作泛称。这里指契丹和西夏。
(8)千里赤: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赤,空。
(9)州县:指地方官府。
(10)给:应承,负担。
(11)河役:治理黄河的工役。
(12)就南:到南方就食谋生。南,指黄河以南。
(13)悲愁天地白日昏:意谓百姓悲痛愁苦,在大白天也感到天昏地暗。
(14)无颜色:指愁容惨淡,面色苍白。
(15)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
(16)斗粟数钱:史称贞观年间,境内大治,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
(17)兵戎:指战争。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安石的诗
相关推荐
河传·曲槛
曲槛,春晚。碧流纹细,绿杨丝软。露华鲜,杏枝繁,莺转,野芜平似剪。
直是人间到天上,堪游赏。醉眼疑屏障,对池塘。惜韶光,断肠,为花须尽狂。
河阳桥送别
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
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
河湟有感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
河上老人歌
河上老人坐古槎,合丹只用青莲花。
至今八十如四十,口道沧溟是我家。
河传·淮岸
淮岸。向晚。圆荷向背,芙蓉深浅。仙娥画舸,露渍红芳交乱。难分花与面。
采多渐觉轻船满。呼归伴。急桨烟村远。隐隐棹歌,渐被蒹葭遮断。曲终人不见。
河渎神·铜鼓赛神来
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裴回。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离别艣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河传·太平天子
太平天子,等闲游戏,疏河千里。柳如丝,偎倚绿波春水,长淮风不起。
如花殿脚三千女,争云雨,何处留人住?锦帆风,烟际红,烧空,魂迷大业中。
河传·花落
花落,烟薄,谢家池阁,寂寞春深。翠蛾轻敛意沉吟,沾襟,无人知此心。
玉炉香断霜灰冷,帘铺影,梁燕归红杏。晚来天,空悄然,孤眠,枕檀云髻偏。
河传·去去
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