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是苏轼怀念妻子王弗所作。上片写苏轼在妻子王弗灵柩前的烧香忆旧情景。下片描叙殡仪式上精心添香及其忠诚心态,暗含了苏轼与王弗的深挚的生死之情,全词是苏轼从妻子王弗平日生活里的习惯角度,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馀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苏轼还朝,除判登闻鼓院,专掌臣民奏章事。五月,苏轼妻子王弗去世。六月,王弗灵枢葬于京城西,《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该词是苏轼在殡仪式后怀念妻子王弗所作。
翻译注释
翻译
香炉还是暖的,炉中的香烧得所剩不多了。爱惜这香,哪怕剩得不多了,也要用宝钗把那点残余未尽的香翻动,使它全部燃烧完毕。再嗅那里,余留的香味还存在,且更胜从前。
趁着别人不知道,把沉香木加进香炉中,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再偷偷地把香炉盖子盖上,想让香气飘得更久一些。这么做是因为两人感情很深,害怕香没有烧完就熄灭。
注释
(1)翻香令:词牌名,创于苏轼,因词中有“惜香更把宝钗翻”,故名。《词式》卷二谓“全调只有此一词”。
(2)金炉:金属铸的香炉。
(3)麝煤:即麝(shè)墨。
(4)惜香:珍惜麝香、供香。
(5)宝钗: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
(6)重闻:再嗅。
(7)背人:趁人不知道,躲避着人。
(8)偷盖:暗暗地盖上。
(9)小蓬山:相传为仙人居地,这里代指香炉。
(10)沈水:即沉水、沉香木。
(11)然:“燃”的本字。
(12)氤氲:弥漫的浓烈的香气。
(13)嫌怕:厌弃而害怕。
(14)断头烟:断头香,谓未燃烧完就熄灭的香。俗谓以断头香供佛,来生会得与亲人离散的果报。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临江仙·庭空客散人归后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调笑令·归雁
归雁,归雁,饮啄江南南岸。将飞却下盘桓,塞外春来苦寒。寒苦,寒苦,藻荇欲生且住。
发后渚
江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
从军乏衣粮,方冬与家别。
萧条背乡心,凄怆清渚发。
凉埃晦平皋,飞潮隐修樾。
孤光独徘徊,空烟视升灭。
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
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
推琴三起叹,声为君断绝。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送杨子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花岛
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
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将发
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欲速则不达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
景公遽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御之。”
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释车而走。